错误时机下的尴尬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传统家电业还是当前的太阳能热水器,其市场都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低靡,因此如何刺激消费,提正产业士气,则为当前之首要。
6月1日起,国家财政部拨款265亿元,其中40亿元用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其目的性非常明确,刺激市场,看上去的确像场及时雨。然而发展至今,却冷落到媒体不愿报道、企业不愿谈、商家不愿付出行动、消费者不卖账的“四不愿”的尴尬境地(注:此仅指太阳能热利用产品,不涉及其他产品类别),确有些匪夷所思。
然则,笔者的理解是,遭遇“四不愿”的“冷板凳”是正常表现:
其一,其补贴方式让企业、商家难以接受。从目前的行业整体情况以及企业、经销商的生存状态来看,一年贴补的税额是当前尚处在维稳阶段企业、经销商所难以承受的,尤其在城市热水工程市场的垫资重、收款难,农村城郊零售市场出现销售瓶颈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有了“求保不求进取”的想法,积极性自然打折扣。
其二,门槛限制。从当前的行业产销现状来看,具备实际年销售5万台高能效产品资质的企业应该并不多,而当前入围了88家,且尚有非整机销售企业在内,实在有些不解。
其三,受制于经济大环境影响,消费力不足,政策刺激效应减弱。对于当前的各行各业,消费力不足是其相对致命的关键因素。而相对于太阳能热水器而言,在传统的四大热水产品(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中,尽管其节能、环保优势明显,但目前尚不是必须品或首选产品,因此消费出现暂时滞缓很正常。当然太阳能工程市场的兴起,将是一个弥补,但工程市场的“水很深”,也让不少企业、工程商颇为头疼。
其四,时机不当,家电下乡还未结束,该政策被重视程度有所削弱。从2009年推行至今,4年的家电下乡政策,企业、经销商已用之娴熟,并成功助推太阳能热利用的渠道下沉,消费者也乐于享受此政策。而在决大多数省份的家电下乡政策尚未结束时,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再次推行,其吸引力及刺激效应势必均大打折扣,有赶“末班车”之嫌,毕竟消费力就摆在那。
积极利用,或可保位、上位
当然,除却上述的一些不利因素外,节能惠民补贴政策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企业或可积极利用,赢取保位、上位的可能性。
但凡一项政策的推行,必定有其可实施的理由。早在该政策刚推行时,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说家电下乡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市场的销售,那么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策则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进城”,即在城市市场的推广应用有积极作用,这是继国家推行12层以下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安”政策之后,又一影响城市居民、政企单位对该产品“节能”效应的认知政策,具备较强的科普性。
2012年,对于太阳能热利用行业而言,属于转型升级年,其重要的一项转型,则是企业、经销商对城市热水工程市场的重视及开拓,安置房、学校、宾馆、工厂、一些市政工程等的节能改造。
这给行业注入了新活力,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企业、商家在攻坚路上馈赠了一块“敲门砖”。
当然,笔者在实际的市场调查过程中,也的确发现了一些“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大多企业对于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并不看好,问及其市场应对措施时要么“没想法”,要么干脆沉默是金,远没当初家电下乡时的激情与冲动,不知这算不算企业、行业趋于成熟的一种理所当然的表现。
尽管笔者本人对此次的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也有所疑虑,但笔者还是坚信,有所为必有所得的道理。
企业、经销商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政策消极或冷处理还是会有不同结果的。
比如不排除,一些积极的一线品牌借此机会,积极利用好该政策,一则顺利挺进城市市场,二则从产品宣传、制造、营销上继续造势,确保并稳固目前的行业地位;而部分二线品牌,在“敌不动我动”、“敌动我先动”的情况下,亦有借势突破、上位等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利用好政策得以保位、上位的论断,仅限于可能性。毕竟一项好的政策,一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二则需要考验企业领悟及配合执行的能力,而后者相对更为重要,你是否具备了执行政策的资金实力?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战略、战术思路和准备?是否与目前企业的发展现状吻合?……这些是需要我们在有所抉择时认真思考的。
目前的情况下,冒进和迟疑显然都不合适。
借外脑的可行性
当前,对于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如何把握,为什么入围的企业迟迟未有行动,或动静不大?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入围后,企业并没真正吃透政策,找不到借力造势的方向,而设若再借鉴家电下乡式的推广模式,则在人力、财力、精力上消耗太大,预测效果不会浅而易见,轻易不敢尝试。而事实上,鉴于有前例,并且处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我们不应该将政策应用仅仅停留在促销上,而是要上升到品牌战略层面,比如推进城市热水工程市场,竞逐安置房工程,产品、品牌的再定位、再制造,与其他热水产品的竞品分析等系列问题。
这些不仅将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将考验企业的整合外力的能力。翻开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几乎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借助外脑的成功案例,同样,在我们所熟悉的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也有借外脑成功的先例。因此笔者认为,设若对政策还未吃透,也尚未找到正确借力的方法、方向,借外脑则不失为一条捷径。
跨出行业做行业,跨出行业做企业,跨出行业做产品,我们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对新鲜血液的渴求太迫切了!
编后语:
在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崛起过程中,笑到最后的企业才是最灿烂的企业。产业的长远规划,并非只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而是一连串的政策优化和市场配合。布局对于战略家而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本性。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妨都放下浮躁的取成心态,踏踏实实地研究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并经长期组织真正做到出手不凡
作者: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