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阳城’,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要建设‘太阳城’首先要对它有一个定义。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关‘太阳城’的明确定义。‘太阳城’只是一种通俗的叫法,我理解真正的‘太阳城’应该是新能源城市,而不是机械地只是发展太阳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说。
一旦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了,就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建设、社会生活等等。定位不合理、目标不科学,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未来命运。“太阳城”也不例外。我国有600多个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适合建设“太阳城”?建设“太阳城”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对此,孟宪淦认为应该具备3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二是当地有一定的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如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三是地方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较重视,有积极性,愿意从政策、财政、城市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孟宪淦说:“起码符合这几个条件:才可以将其作为新能源城市来发展,或者通俗地将其称为‘太阳城’。”
对于“太阳城”定义不明确的现状,孟宪淦认为,首先要对“太阳城”展开深入的研究,对其定义进行科学评估,并从政策、产业、市场、能源结构等各方面形成一定的量化标准。
“目前正是缺乏这样的指标,所以无法判断和评估一个城市是不是‘太阳城’。”孟宪淦说。
不能把“太阳城”当作形象工程
对于当前“太阳城”的建设热潮,孟宪淦最担心的是地方把其当作形象工程。他说:“以为建设几个大型的项目就是‘太阳城’,这是对‘太阳城’最狭隘的理解。真正的‘太阳城’,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当地的能源结构中占一定的比例,对当地节能减排有贡献。”
以敦煌为例,敦煌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比较好的新能源工作基础,而且太阳能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日,《敦煌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国家审核批准,这也是国内首个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敦煌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要达到220.42万吨标准煤,达到届时敦煌市预测能源消费总量77.7万吨标准煤的近3倍,而其中1/4来自于太阳能。
孟宪淦分析,这就意味着未来敦煌可再生能源电力不仅能满足敦煌本地的电力消费,还可实现向外年输出60亿千瓦的绿色电力。
在另一个较早提出建设“太阳城”战略的城市――山东德州的“太阳谷”里,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0%。
孟宪淦认为,太阳能在当地能源结构的比例至少在10%~15%以上才能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太阳城”。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3%左右,比例很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水力和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只生产不应用不算“太阳城”
从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提出建设“太阳城”的城市大多拥有一定的太阳能产业基础、有全国甚至世界一流的企业。江苏无锡聚集了以世界光伏龙头企业尚德公司为主的30多家光伏企业,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占全国50%以上,产业规模在我国是第一。河北保定是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基地,拥有光伏设备制造企业40多家。河北邢台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引入16个光伏新能源项目落户,总投资达58亿元。山东德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集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综合的产业链,形成了皇明、亿佳能等一批骨干企业。
孟宪淦指出:“不但要有太阳能产业,还要有应用。只有大企业是不行的,如果只生产、不应用,就不能称其为‘太阳城’。因为虽然发展太阳能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税收,但是在太阳能生产的过程中会消耗当地的自然资源,产生碳排放,污染环境。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一年可达1000万千瓦,但是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几十年来累积应用才达80万千瓦。大部分太阳能电池都出口了,但是在中国发展太阳能制造业用的却是我们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
对此,孟宪淦强调,发展“太阳城”关键是应用,关键是在当地能源结构中有一部分是来自清洁能源。“太阳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当地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费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太阳能的应用,如在建筑领域里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太阳城”也不是示范项目,要突出其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突出绿色能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