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认我们是80后的,早已不是那个社会主义阳光下的小花朵了,奔向而立的年纪,在这个负担日益沉重的年代学会担当,并被成长着。所以曾被先辈们冠以“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光荣地传到下一代去了。新“新新人类”们正以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改变着这个年代,而让更多的人无话可说。
于是,在介个流行不好好说话的年头,好好说话的就是“老掉的一代”。
很荣幸生活在一个崩溃与安全的边缘的角落,更荣幸地奉献于一份阳光的事业,于是只看见阳面,而把背影悄悄地抹掉,号称太阳能工作者。虽然我更愿意扯一些跟太阳能无关的人和事,可是前两天看到号称“太阳能教父”的黄鸣董事长的一句话:在我众多名衔中,我最欣慰的是“太阳能行业黄埔军校校长”的称谓。我突然有点按捺不住的感觉,为什么?不知道,想反驳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勾起些许头绪来。其实人家“雨润军团”也为行业默默地做了不少人才贡献,可能因为个性不同,另一个徐校长更长于内秀而低调,似乎还不懂得炒作的奥妙。
据悉,在我国的边陲大省,一个享有四季如春之称的地方,也有一批奉献于太阳能事业的太阳能人,可能是由于离中原太远,或者离太阳更近,总之他们一直以来比较安分的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甚至有的人一守就是十几年,掐指一算的话倒也数得上是“行业先行者”。只是100多年前闭关锁国的教训仿佛还历历在目,偏安一隅的太阳能人过晚的看到了行业的春天,在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以后,这些镇守川滇渝的太守们却开始想起要挺进中原了。
还有那吴越之地稻米之乡,许是马家浜文化太阳神鸟发祥地之故,更有一大批追逐太阳能事业的老板军团,经济沃土、人人称王直教得帅多兵寡,对于产业只有萌萌爱,起步晚还要赚钱快。于是发情般四处抛掷橄榄枝求贤若渴,仗着是东南商贾胜地、浙商精神及范蠡依钵承继者,纷纷出兵华夏借阳光赚足天下银两,好一个热情膨湃、流光溢彩!
可是,中原虽然浩瀚却早是兵家大满为患,想出兵就能制胜就必须出奇兵,而天下奇兵之多,最初好像都出自一个地方,而且浩浩荡荡称之为“皇军”,这支皇军就是前面的自称太阳能行业黄埔军校校长的人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在他的麾下成长,到别的地盘上发光发亮,曾一时之间成为抢手的人才来源。而在皇军之后,又闪出一队“雨字号徐家军”,相当及时地起到了对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人才流动事业中的拾遗补缺的作用。再后来还有一些游兵散勇未举番号者,此处略去一千字不再表述。
于是乎,一些为了美好生活的人们禁不住地躁动,面对利诱急急如过江之卿。很幸运的一批企业招来了一批皇军或徐军人才,从下到下填充在原来的机制之中,目的很单纯,动机很明显,希望这些传说中的来自高校大兵团的人才能够创造传说中的奇迹。然而,不是每个哥都是传说,也不是每个哥都能创造传说。过程很尴尬,结果很无奈。事隔N多岁月,这些人又神马地成浮云了,所谓异动像刀、伤的是情、理由莫须有、根源唯有利。
此等故事有点悲催,不知校长听到了会作何感想,是承认还是辩驳?我很替他纠结。
好了,现在开始切入正题(列位看官莫怪,跑题太远实为此)。
太阳能行业肿么了?
好像不止一个人会这么问吧,前两年轰轰烈烈的太阳能行业,在这一两年里一下子静了下来,特别是今年,静得连坏消息都听不到了,难道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也不是什么砖家叫兽,所以也分析不出原因四五六来,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不知道为什么阳光底下都是好多过去的浮云?
太阳能行业开始定型?
有一种观点或者可以相信,那就是洗牌,因为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牌总是要洗的,只是早晚而已。那么在这两年或者将来更长的时间里,这种冷清局面的持续是一种市场淘汰的过程,就像当初从这块海滩上抢先登陆一样,总会有人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出局,因为总有人坚持不住。
这样看来,倒是一件好事,本来就有人批评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甚至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哥大们,总想着如何压制住那些扰乱他们视线的山寨小弟们。他们自认创造并推动了这个行业就有权利来规范这个行业,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姑且不论,我们想想其美好的一面,其实这也是行业发展进步的要求。
设想一下,如果当太阳能行业再次显现发展春天的时候,那些小鱼小虾们都变成了虾酱,而这个海滩上剩下的是为数不多的闪闪的珍珠。从此,这个行业一如期望地进入稳定规范的发展轨道,从此阳光普照,天下太平。
那么,眼前这个局面是不是可以接受呢?
太阳能行业的后进分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你做太阳能,现在可以当元老,而且会被赞超有远见;
如果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你选择了太阳能,如果没死掉那也差不多也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了,说明很识时务,紧跟潮流;
如果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你选择做太阳能,现在能活着真好,只是下手晚了点。
现在的情况是,能从上个世纪活到现在的企业,不是大哥就是无名氏,他们在现在的局面里不会很快死掉;那些迎着新世纪诞生的弄潮儿们,因为有了十年的积累,能够成为中坚力量的也肯定有相当的实力支撑几年,因此现在的局面是他们必须活下去的最难时刻;而“崭新新”的追随者们,现在最最想的却不是如何要生存下去,而是像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一夜成名”。
因为市场是残酷的,特别是此时此刻当市场基本成形并成熟,市场和竞争者都不会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好让他们一点一滴地成长,所以只能祈求“见风长”,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样,否则就会被最快的淘汰掉。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了他们到处挖墙角,笼络人才,还四处咨询、学习,就为一个目的——尽快的成名。于是,家电下乡的名单成倍增长。其实想成长壮大本没有错,在市场竞争的海滩上,没有人希望被淘汰掉,都是一门心思地想把别人拍死在沙滩上。但是一味地求成,非常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给拍死了。
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财”!
在这些积极的后进分子里,他们最擅长的两招就是挖人和招人,其实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从人道主义上来讲也没什么错。问题是他们招这些人来,不是像校长一样含心茹苦的培养他们,而是直接唯我所用,而且一定要创造作用,一定要结果。我们都知道这结果就是市场,就是名,就是财!
所以,他们所谓的招揽“人才”,实际上是“人财”,换了一个字,显得无厘头了些,但是寓意却变了,“人才”就是人才,而“人财”是能带来财的人才。曾经校长因为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了别人的“人财”而抑郁,逮到机会就批判,但是值得敬佩的是他从来没停止过培养他们,直到现在很骄傲的自称校长了(是否群称尚待考证)。
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人才”们,有多少是别人需要的“人财”呢?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的皇军不像以前那么厉害了,而且还变脸成了悲催的“鱿鱼”,间或群体变成了铁板烧?做为不专业的我,倒是有一个不专业的看法:因为浮躁。
是的,他们和那些后进分子的主子们一样,都犯了一个毛病: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直接表现就是缺乏创造力,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从著名学校出来的,有过去无数的学长为他们做了成功的示范,因此他们就以为学校里的那一套是百用百灵的。于是就像赵括一样,把他们学到的也曾经是成功的经验,再来一遍。没想到结果是意料不到的失利,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在市场上没有百试百灵的成功定律。他们也忽视了那些成功的学长们,其实成功的地方不是和他们出自同一所学校,学习了同样的课程,而是在新的天地里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这也是人们经常探讨的能力和学历的问题,是不是很简单?
事业诚可贵,人才价更高!
很多人都听过著名的葛大爷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儿: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记住,是人才。
所谓人才,百度百科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人才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简而言之就是有才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创造与一般人不同的业绩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人才,所以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成长需要土壤的,不是移花接木就可以达到效果的。
如果当人才,沦为人财,就像仲永一样,总会成伤。
看当下市场上成功的少数精英,无论领军人马还是自谋一局,尽管他们也在所谓的军校(皇军地也罢,“雨润军团”地也罢,其它诸多企业制造出地人才也罢)进修过,但今日他们身体中流淌的早已是他们自造的血液。时务变迁产业流变,茁壮的是他们那颗不随风逐流的具有主体意识的自立自醒的心,坚挺的是他们那个具有超强新陈代射功能的脑袋瓜子。
太阳底下,我等何去何从?企业何选何育?我自说之,君自辩之。
作者:太阳界公关部 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