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长沙市能源结构的现状?
欧俭平:长沙是一个缺煤少电、无油无气的能源匮乏型城市,“十一五”期间,长沙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2005年的214.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350.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18%。长沙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其余主要为水电,二次能源以火电为主,成品油和天然气全部从市外输入。
“十一五”期间,长沙节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0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826吨标准煤,下降率为19.76%,累计节能512万吨标准煤。但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幅较大,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795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1072万吨标准煤。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成品油、电力的比重在7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刚开始起步,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左右。预计到2015年,长沙市能源需求总量为4300余万吨标准煤以上,但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足500万吨标准煤,发电装机规模约2500兆瓦(不含抽水蓄能电站),80%以上的能源仍需从市外购入。为加快我市“两型社会”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步伐,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记者:您刚刚提到长沙市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长沙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资源条件与利用潜力如何?
欧俭平:长沙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资源中,生物质能和地热能较为丰富,经测算,到2015年,理论年产沼气量可达3.4亿立方米,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量125万吨/年,可收集林业资源能源化利用量18.5万吨/年,按垃圾能源化处理率30%测算,到2015年,垃圾总热值可达400万吉焦/年;土壤源方面,按照可利用面积的10%进行建设,约可提供热量4700兆瓦,冷量6700兆瓦;浅表水源以2%水量利用率,5℃温差计算,年可利用能量125万吉焦;污水源若按利用率30%计算,可形成1.5万吉焦的日供热能力,可为1000万平方米建筑空调供能。太阳能属于四类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490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约4500兆焦/平方米,日照大于6小时天数约为160天,可充分满足太阳能热利用需求,但光伏发电受到气候条件制约;风能属于三类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在100-150瓦/平方米,整体上属于风资源欠丰富地区,但在宁乡道林、浏阳大围山等少数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集中,经济可开发量约400兆瓦。
记者:“十二五”期间,长沙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欧俭平:长沙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左右,到2020年力争实现12%的目标,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总装机规模比例提升至50%以上;建立较完备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从业人数达9万人。到2020年,产业产值力争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记者:长沙市将重点实施哪些工程以保证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6%目标的实现?
欧俭平:我们将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其分别是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工程、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工程、可再生能源电力工程、智能电网工程、分布式能源站工程、生物质燃料产业园区工程、储能材料和设备产业链工程、城市废弃物能源化工程以及农村能源绿色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将长沙打造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储能电池产业基地、能源计量及智能电网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并成为全国生物燃料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长沙市的新能源发展已经起步,您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欧俭平:目前长沙市新能源发展尚不能满足长沙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能源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发展体系亟待健全,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扶持政策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市场需求不足,产品成本偏高,市场保障机制尚需完善等。“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出台保障措施,尽力解决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