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焕发新生机
如今,去产能及环保的双重压力,无形中倒逼着能源管理模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企业纷纷“出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作为一家具备76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钢”)借助能源信息化建设,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能源管理实施的标准化。对各厂应具备的能源管理要素提出了统一要求,从衡量运行效果和潜力的角度提出了能源消耗的基准、标杆管理要求和管理流程,在厂部层面统一建立能耗指标的基准值、标杆值,并以能源基准衡量运行水平、节能效果,以标杆衡量节能潜力。
“公司建设运行了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能源管理数据仓库,实现了能源数据的在线采集、传输,为日常能源管控重心的下移起到了保障作用。”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在能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梅钢实现了能源管理信息的在线流转,细化各主线生产单元的能源管控方案、开停机管控方案、能源介质消耗的预警机制、异常信息的实时流转机制,建立了检修、异常情况下能源消耗标准,为一线能源管控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和数据,将能源管控措施落实到现场每一个岗位,将能源管控逐步转化为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推动了生产现场用能的合理、规范,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损失。
梅钢公司只是众多传统工业企业中的一员,对于传统工业密集的地区来说有着更为迫切的能源变革需求。数据显示,安徽省铜陵市工业化率达60.3%。如此高比例的工业,铜陵市决定将以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与阿里云共建的铜陵“工业大脑”,在六国化工试点中将磷酸萃取率最高提升0.56个百分点,粉尘排放量每年将降低3.12吨,氨气排放量降低28.43吨。在取得环保效益的同时,还为企业带来数百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据介绍,在铜陵项目中,阿里云的代码工程师通过ET工业大脑的智能算法,精准测算出在哪个机器按钮上把哪个参数调到哪一个值,得到最优的结果。项目开展的同时,双方又进一步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城市级“工业大脑”平台,覆盖有色、化工、钢铁、水泥、电力、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成为传统工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智能数据为企业降本数百万元
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的构建,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更需要能源管理基础工作的支撑。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瑞芹向记者强调,这些能源管理基础工作包括能源管理组织机构、节能规划计划、能源采购、用能设备管理及经济运行控制、能源计量、能源统计和分析、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改进方案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因此,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必须要以良好的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为前提,否则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众所周知,陶瓷、造纸、水泥是高耗能的行业。陶瓷生产能耗占到生产成本的25%-30%,造纸大约占10%,水泥大约70%到80%,能耗成本非常高。以往,这些行业都是粗放的管理,对生产过程的能耗跟工艺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偏弱。如今,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焦点,要想实现智能制造就离不开数据驱动信息化和智能化。
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工业数据价值,该公司CEO李继庚介绍说,公司通过采集生产、供应过程的数据从分布式控制系统里采集,并且采集整个生产过程的一级、二级、三级的能耗,把这些能耗的数据跟工艺的数据进行关联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工艺进一步降低能耗。在满足产品质量合格、产量达标的前提下,用调节工艺参数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比如,经过峰谷用电分析,在陶瓷行业通过优化的调度去优化球磨的开停时间,把球磨尽可能安排在谷电运行,峰电尽可能少用电,达到节约用电成本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样的节能服务工作在工业市场上也有很多,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管控系统具有预测和预判功能,对未来的能耗,包括未来的生产情况都可以预判,对前端的设备也有调解和控制的功能,对企业生产带来的积极影响很明显。
能源托管或成新方向
谈及工业节能改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业内多位专家都指出,目前能源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缺少专业的能源管理岗,无法真实系统地评估企业能源利用全貌,工业节能改造也局限于某个节能技术改革项目。同时,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现实情况,虽然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用能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体制机制为工业节能改造提出了新思路,但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尤其是配额分配问题。
在智能制造时代,所谓智能化,就是“数据+模型”,需要企业积累更多的数据,把智能技术进一步发挥和应用。“任何一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线都是由一个个的制造单元串联到一起来构成的,但每一个单元的效率达到最优不代表整个生产线是最优的。”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李继庚坦言,“任何一个生产线都会有瓶颈问题。如何让生产线能够适配不同的原料、不同的产品,需要做数据化,做一个数字镜像。对于新的产品或不同的原料配方,都可以在镜像系统里模拟,然后去推演,去预测结果,这样就能够通过数字系统来去模拟计算,从而找到生产某一种产品用不同原料的最佳工艺,把这些最优的工艺值再反馈给真实的生产系统,实现整个流程的最优化。”
在张瑞芹看来,要构建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现精准化管理,企业需要脚踏实地从小处着手,以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为抓手,实现企业能源利用的全过程控制,同时贯彻落实行业相关的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并结合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对企业现有节能机制体制进行创新,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智慧能源精准化管理。
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全国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赵旭东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已具备综合能源服务的基本特征,很可能是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方向。他进一步表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深度参与用能单位用能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全方位理顺各个能源消费环节,为用能单位提供增值服务。双方(可能还会有第三方)按照能源管理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实现各自的目标,包括用能、节能、投资回报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