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清洁供热分会!
扫码关注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尚待开启
时间:2019-01-27 来源:能源评论
分享到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目共睹。但对于房地产及建筑行业来说,还存在一个蓝海,其市场空间远未被释放,那就是围绕建筑能源系统改善所进行的投资。

降低建筑的能源强度、提升能效水平,无论对于新建建筑还是现有建筑而言,都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价值。本期数说能源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建筑领域的能耗水平、未来能耗降低的市场空间以及相关的政策体系进行梳理。

能耗强度不减,排放或已达峰

近年来,建筑能耗增长速度虽然未及人口和建筑面积,但依然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比重。据IEA的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建筑建造及运营所涉及的终端能源消费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费的36%,占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

相比2010年的水平,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5%,远低于建筑面积17%的增长水平,这说明建筑领域的能效水平处于上升通道中。

从能源类型来看,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最快,2 0 1 0 ~ 2 0 1 7 年增长了1 5 % , 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010~2017年增长了14%,天然气消费则增长了5%。相比较之下,燃煤呈现负增长,降低了8%。其他能源如石油和传统生物燃料的消费,则未出现显著变化。

分场景来看,能源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分别是制冷和电气化设备使用,2010~2017年间分别增长了20%和18%,而由于电能替代的不断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供热则降低了4%。供热和照明是对建筑能效提升贡献最大的因素,尤其是LED节能灯具以及热泵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这两个领域的能源消耗。

从建筑类型来看,居住类房屋能源消耗比重最大,占建筑总能耗的70%左右,其中人口和建筑面积则是居住类房屋能源消耗水平的主要解释因素;而对于非居住类建筑而言,建筑面积则是影响能耗水平的首要因素。

2015年以来,建筑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上趋于稳定,大约为每年95亿吨,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总排放的比重也维持在28%左右。其中有70%属于间接排放, 即在为建筑提供电力、热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如果把建造过程也考虑进来的话,那么建筑领域的总排放量为110亿吨,占全球能源相关总排放的39%,这个比重自2016年以来也未发生显著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建筑领域的排放已经达峰。但相较全球减排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实现国际能源署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建筑单位面积的能源强度,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降低30%。

投资规模可观,政策缺乏强制性

能效水平高、抗御能力强的建筑,其多重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如创造就业机会、减少空气污染以及提高生产力等等。例如,国际建筑研究院(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制定的“WELL建筑标准”中,就包括了优化室内日光条件这一内容,欧洲的相关量化研究则表明,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人的健康水平会比相反条件下高出一倍。因此,建筑能效提升,是蕴育巨大投资空间和就业机会的领域。

2017年,全球建筑能效方面的总支出金额为4230亿美元,同比增长4.1%,略高于建筑施工及改造投资的增长速度。其中与此相关的政府支出为670亿美元,由此撬动了6 倍左右的总投资,主要形式则包括管理支出、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政策性贷款等等。其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则因各个国家制度及政策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各国针对建筑领域能效提升的政策层面,IEA衡量各国行动力的主要标准,是《巴黎协定》各缔约国所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简称NDC)。据IEA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36个国家提交的NDC涉及到了建筑行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有69个国家实施了自愿或强制性的建筑法规,还有8个国家正在落实相关议程。这个数目相比2010年的54个有所增加,但仍有2/3的国家尚无建筑能源法规,并且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非常有限,很多尚停留于自愿执行的层面。

政府推动为主,市场活力有待激发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左右,如果加上新建建筑带来的能耗,整个建筑领域的建造和运行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约为40%。

2017年,全国建筑领域用电量为160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0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5.51%,同比上升0.49个百分点。

从消费场景来看,我国的特点之一是冬季采暖能耗体量较大。我国农房采暖负荷约为60~130瓦/平方米。截止到2016年底,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面积约206亿立方米,其中城镇建筑面积141亿立方米,农村建筑取暖面积65亿立方米,城乡清洁取暖面积69亿立方米,清洁取暖率为34%。清洁取暖将是未来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镇建筑中,节能建筑的比重约为30%,有约70%需要改造。在每年的新建房屋中,有9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既有建筑中不到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

从未来能源与气候发展目标来看,按照我国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控制要求,我国建筑面积不超过6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总量不超过10亿吨标准煤。201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 年,我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30%,同时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城市,实现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

无论是在提升建筑能效的意识方面,还是在制度建设上,我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推进清洁取暖, 是我国提升建筑能效的主要措施。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1.27亿平方米,根据预测,未来十年内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

在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建设上,早在2007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便开始在北京、天津、深圳等试点城市推行建筑能耗监测体系的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在33个省市建立了机关办公室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有8个省市通过了国家验收。

标准设立上,截至2017年,我国国家层面现有和即将发布的绿色建筑标准近20部,覆盖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在能耗标准方面,《民用建筑能耗标准》于2016年12 月1日开始实施。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主要由三部,分别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以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 各地出台和在编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也已达到200余项。

这些标准的出台,是我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2017年,全国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所形成的年节能能力约在1600万吨标准煤,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所形成的节能能力,仅为160万吨标准煤,这说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仍有巨大的空间。

可以说,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有令许多国家称羡的制度设计,但囿于环境治理的整体背景,我国的建筑能效提升仍高度依赖于行政手段,尚未转化为市场活力与自觉行动。此外建筑能源管理的设备、工艺与技术普及程度较低,科技支撑不足,也影响了建筑节能成本和效率的最优化。

【稿件声明】:
文章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仅为传播信息,不意味着赞同文中的观点或证实文中的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本网站标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CCMSA清洁供热分会。

  • 相关文章:
    • 在近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请审议《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销售现场公示所售房屋
      上传时间:2010-10-02
    • 《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已由上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0年9月17日通过,自2011年1月1日施行。
      上传时间:2010-10-17
    • 日前,新修订的《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正式发布。新条例对于建筑施工单位的资质、工程的承包、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对于施工单位的违法施工行为作出了更加严格的处罚规定。
      上传时间:2010-10-17
    • 从重庆市建委传来消息,为了提高重庆建筑的节能意识,市建委决定组织开展节能65%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申报工作,并将对节能65%以上的建筑实行税收等方面的减免。
      上传时间:2010-10-17
    CopyRight 2022 清洁供热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2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