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追溯过去,有时候就是为了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1992年,当清华大学殷志强教授发明了铝氮铝选择性渐变镀膜涂层之后,一个发明催生了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迅速崛起并使这一产业成为中国民族产业的骄傲。据说,1992年,这项发明分别授权了山东德州、临沂、泰安和江苏华扬以及浙江海宁的一家企业。如今,嘉兴地区这家企业是否存在,已经不值得再去考究,但这正是嘉兴地区太阳能产业集群萌芽的开始。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产业,对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开拓者、探索者深怀感恩之心,并由衷地敬重他们。他们或许已经为成为这个产业的英雄,或者随着历史的潮流,逐渐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他们曾经为推动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点燃了自己的青春,照亮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之路。
浙江嘉兴地区的太阳能主要集中于海宁、海盐、秀州、南湖等地,据嘉兴太阳能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嘉兴地区超过亿元的太阳能企业有5家,5千万以上的6家。2008年销量已达500万平方米,成为与山东、北京、江苏相抗衡的行业格局。
如果给这四大版图做一个形象区隔的话,山东太阳能企业擅长于做大而全,比如,山东企业皇明、桑乐、力诺瑞特等企业,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什么造什么。像皇明,太阳能热水器上面所需要的真空管、水箱、支架,以及水箱上的内胆、外皮等,凡是自己能生产都会自己生产,尽量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北京企业则以技术见长,坐拥北京的优势资源,利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在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然而在营销方面却稍逊一筹。江苏企业以太阳雨为首,其它企业则基本都属于中型偏小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发展都比较均衡,属于实力派选手。从企业群体和地域关系总体而言,越往北越偏技术,越往南越偏市场,北方企业不温不火风物长宜放眼量,南方企业急急火火见利就插针。江苏企业居于其中,则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从车窗向外望去,居民楼楼顶上一排排的太阳能热水器像士兵站队一样映入眼帘,小型房屋太阳能则三五成群。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可以肯定的是几乎很少见到居民房子没有太阳能热水器了。据统计,海宁市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高达76.08%,而在市内的一条海昌街上,8459户居然安装了8574台太阳能,安装普及率超过了100%。
安装使用的多,生产制造的企业也多。在袁花镇,一个挨一个的太阳能工厂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从毛坯管、真空管生产,到太阳能热水器整机制造,再到配件供应,在当地有300多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销售总额达到了20亿元,占到了行业份额的12%以上。
海宁太阳能制造的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制造成本低到了谷底。当你在企业车间参观时,生产工人连头也不抬地忙着他的活计,分秒必争。据说有一个20人的企业一年能生产20000台太阳能热水器,一个人平均1000台,这还包括不干活的老板娘在内,劳动效率之高不可想象。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经销商去海宁寻找太阳能经销,最后竟然不敢进海宁的货了。一开始有人说“45块钱一孔”,后边就有人说43,41。后来又进了一家新企业,这位经销商壮了壮胆,说那家企业给我“39块钱一孔”,没想到这家企业说我“38一孔”给你。最后干脆“36一孔”也有人敢卖给他。最后这位经销商不知道到底会有什么价能进货,弄得也不敢买了。完整的产业链加细致分工,外来工为挣钱带来的高效率劳动,使制造成本极低,这是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