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美“三剑客”挑战中东
北美的石油潜力在2013年被赋予了新期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这三个国土纵向串联北美国家正以强烈的增产预期向欧佩克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美国页岩油气的爆发式增长在2013年强势延续。国际能源署(IEA)预言,美国最快将于2015年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许多美国人相信,那个如童话般美好却不可触碰的“能源独立”已近在眼前。
一向低调的加拿大则用了10年时间,成功转变为一个石油大国,一头栽进了建设能源超级大国的憧憬中。除了页岩油气,加拿大还有另一个法宝:油砂。经过不懈努力,渥太华成功将油砂打造成加拿大石油繁荣的重要基石。加政府甚至计划到2030年借此将石油日产量推升至500万桶。
时至今日,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财富已经占到加出口收入的1/4。与美国不同的是,加拿大在油气出口方面更显积极。
2013年底通过石油改革法案的墨西哥则是北美的另一匹“黑马”。摆脱了75年的垄断禁锢,墨西哥的石油生产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墨西哥未开发的近海石油储量在400亿到600亿桶之间,一旦这庞大的石油潜能释放出来,墨西哥的新增产能预计将相当于一个尼日利亚。
IEA坦承,连续多年超预期的北美供应增长已经冲击了全球原油市场的每个角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势不可挡的油气增产,已经隐约显露出“下一个波斯湾”的气势。
2“业外”资本钟情能源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话格外适用于2013年的能源行业。
在高回报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非能源资本纷纷跨界“试水”能源,从传统化石燃料到新兴绿色能源,无一不成为他们争抢的对象。
2013年,“门外汉”涉足能源的案例比比皆是。“股神”巴菲特态度最积极、动作最快,从光伏到风电,再到油砂,巴菲特频频“落子”,临近年底更是不忘加码石油股。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也“不务正业”地逐梦核能,这位IT巨人对核能一窍不通,但鼓鼓的钱包和敏锐的商业直觉让他坚信,核电拥有无限未来。
花旗、软银等一众大型投行同样不甘落后,前者狂砸1万亿美元押赌伊拉克石油未来,后者抢攻燃料电池市场。然而能源业的吸金能力远不止此,就连国家养老基金、私募股权公司、大型保险集团也在蠢蠢欲动,意图在能源和基建产业分一杯羹。
相较于传统的油气巨头,这些业外资本的统一特点是“不愁钱、愁项目”。事实上,拥有多元化资金流向和灵活支配方式的“业外资本”,拥有成为未来能源投资主力军的绝对实力。
放眼未来,随着能源需求的节节攀升,能源基建面临的资金挑战将越来越大,新能源产业在取得真正的技术突破前,还将继续“烧钱”,“业外”资本也将因此拥有更多进入能源行业的机会和理由。
3亚洲LNG市场大热
如果一个市场十分火爆,大多数情况下不外乎两个原因:需求旺盛或利润丰厚。当两个条件同时存在,这个市场会有多火爆?看看今年的亚洲LNG市场就知道了。
面对数倍于其他区域市场的LNG价格,没有出口商有勇气对亚洲视而不见。
2013年,各大LNG出口国全力出击,激烈角逐亚洲市场,这其中既有希望“多多益善”的传统出口大国澳大利亚、卡塔尔,也有蓄势待发的北美双雄美国、加拿大。地理位置更为靠近亚洲的澳大利亚摩拳擦掌,誓要在2017年超越卡塔尔,坐上LNG出口国头把交椅;美加两国更是你追我赶,眼看LNG出口起步晚于自己的加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美国立刻在5月连批数个出口项目,生怕在布局亚洲LNG市场时被对方落下分毫。
卖家你争我夺,买家也没闲着。面对纷至沓来的供应,亚洲LNG消费国开始寻求议价。“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亚洲高昂的LNG价格对消费国来说自然是“肉中刺”,为了将其拔去,亚洲各国今年也是想尽了办法。
日本不仅打算推出全球首个LNG期货市场,更拉上印度成立LNG进口国集团,意在推翻导致亚洲LNG价格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油气挂钩的定价机制。新加坡也要来“掺一脚”,提出要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打造亚洲LNG枢纽,力图从火爆异常的亚洲LNG市场分一杯羹。
事实上,今年LNG市场的火爆只是亚洲能源热潮的一个缩影。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日均有望成为2013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而亚洲石油市场的火爆甚至吸引了非洲产油国的目光……真可谓全球能源风景,亚洲这边独好!
4全球核电卷土重来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登陆日本福岛,全球核电生态随之发生巨变,“谈核色变”成为核电业挥之不去的尴尬。有人弃核,有人按兵不动,有人我行我素。
两年后,经济困局和能源短缺似乎正在冲淡人们对核能安全的担忧,核电的回归速度在2013年明显提升。
传统核电强国俄罗斯全速前行,总统、总理亲自挂帅,马不停蹄地在全球推销自家的核电技术。国内核电站一度全部熄火的日本也努力在海外大搞核电外交。在日本国内,安倍也不忘隔三差五地发出“重启核电”的声音,试探民意。
2013年3月,此前激烈反核的欧洲态度大变:包括法国、西班牙、英国在内的欧洲12国发表联合声明“力挺”核电,称核电将在欧洲未来低碳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兴市场国家对核电更是“热情不减”。中国此前悬停的核电项目正在全面复工;印度力排众议批准核电站投运;越南雄心勃勃地计划2030年前兴建14座核电站;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也在稳步推进核电计划;遍地油气的中东也在未雨绸缪,打起了核电的主意——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纷纷同核电强国展开核能合作谈判;建设核电的热情甚至蔓延到了非洲,以南非为首的一众国家跃跃欲试。
在刚需面前,似乎一切都变得次要,但核电的安全问题应该是一根永远绷紧的弦。
5“霾锁中国”成全球舆论磁石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舆论的交点,但有些关注让我们感到无比尴尬。
2013年伊始,鲜见的雾霾天席卷京津冀,并迅速继续北上中国东北,紧接着,长三角沦陷……十面“霾”伏的中国城市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数十年前的伦敦和洛杉矶,全球舆论为之感慨。
海内外的观察家们一致期待中国拿出改革开放的魄力驱散雾霾。《财富》杂志一语中的——雾霾肆虐不仅是向中国敲响了警钟,它更像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
即便是最为保守的国人也已意识到,中国必须放弃牺牲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否则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将被彻底打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终将为之付出无可挽回的沉痛代价。
中国治“霾”显然是一项长期工程,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注定不可持续。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最先期待干净的天空。
6俄欧能源暗战欧洲完败
“俄罗斯寻求成为‘世界领袖’,而不仅是‘超级大国’”。岁末,普京国情咨文中的这句话是对俄罗斯2013年强势外交的最佳总结。从叙利亚的突然转圜到伊朗核谈成功,再到掩护斯诺登逃亡,俄罗斯真是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而年末与欧盟上演的“争乌战”更成为完美的“收官之作”。
俄欧间的能源博弈由来已久。2006年,俄乌斗气,挨冻的却是欧洲人。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人终于明白,能源安全与俄罗斯天然气不可兼得。而俄罗斯也不甘于仅仅充当气源供应者。欧俄间的能源暗战就此打响。
硝烟战火一直弥漫至今,而2013年成为这场战役的转折之年。6月末,由欧盟主推的纳布科(Nabucco)管道项目在挣扎了11年后终告夭亡。另一条由俄罗斯发起的南溪管道(SouthStream)却正建得如火如荼。这两条争锋相对的管道项目途径的国家和气源几乎完全重叠,一山难容二虎,俄罗斯人笑到了最后。
如果说纳布科失意是俄罗斯的意外收获,那么年末的“争乌战”则是蓄谋已久。“同门兄弟”乌克兰“脱欧入俄”是俄罗斯无法接受的。为此,莫斯科软硬兼施,先是通过关税打击、催逼天然气债等手段迫使基辅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后又为乌克兰开出了史上最优惠贸易条件:150亿美元援助金、268.5美元/每千立方米的“超低”气价。最终,乌克兰政府顶着亲欧国民施加的巨大压力,回到了俄罗斯身边。在这场俄欧角力中,欧洲人又一次结结实实地败了。”
7能源“安保”形势堪忧
多金的能源行业散发着无穷魅力,资本趋之若鹜,恐怖分子也为之着迷。
2013年1月,阿尔及利亚阿迈那斯气田爆发震惊世界的人质危机,49名外国人质丧生,成为石油行业史上最大惨案之一。
2013年4月,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受盗油和破坏活动影响,该公司一季度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3亿美元。
2013年6月,面对日益严峻的海盗和其它形式的海上犯罪活动,25个非洲国家首脑齐聚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商讨如何保卫非洲油气出口咽喉——几内亚湾。
2013年10月,哥伦比亚能源业来说迎来了最黑暗的日子——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对能源基础设施发起了名为“黑色十月”的破坏行动。袭击目标包括石油管道、运煤铁路、发电站、电力传输塔等能源基础设施。
2013年12月底,南北苏丹一度偃旗息鼓的冲突再次爆发,骚乱波及了南苏丹最大油田上尼罗河州油田,在此作业的中石油被迫撤离304名中国工人。
这些糟糕的消息不断提醒世界——能源行业很多金,也很脆弱。在能源产业高度国际化的今天,如何确保人身、财物和项目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8北极争夺战再升级
气候变暖“百害”之外的“一利”是让富含油气的北极不再“只可远观”。2013年,地球的温度仍在上升,北极的热度同样不减,针对北极航道和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的北极争夺战中,亚洲国家的存在感明显提升。“省时、省力又省钱”的北极航道今年成为亚洲国家的新宠,中国“永盛”号和韩国stenapolaris号年内相继完成了首次北极航道之旅。
与此同时,5月,中国、印度、新加坡、日本、韩国正式获得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头衔。曾经的局外人距离北极更近了一步。
老牌环北极国家俄罗斯也未闲着。9月初,俄罗斯北方舰队派出“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及两艘大型登陆舰驶入北极航道。很显然,俄军事力量重返北极的重要诱因就是极寒之地的资源。
12月23日,俄罗斯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俄气位于北极大陆架海域的普里拉兹洛姆内伊油田产出了第一桶油,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北极大陆架资源开发项目。
中国企业也在厚积薄发——中石油参与的亚马尔LNG项目北极油气开发计划,以及中海油在冰岛北极海域开发油气资源的申请均已提上日程。其他环北极国家——美国、加拿大等也在以各种方式强化各自在北极的存在感。
然而,各国积极布局的背后是荆棘满布,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时间也无法适应粗犷式开发。我们相信,关于北极开发环保先行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盲目争夺只会制造灾难。
9致敬强人
他们人生的起点各不相同,却同在2013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们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是执着革新的商业巨匠,逝者已矣,荣辱毁誉,见仁见智。但他们留下的能源遗产,已为我们备足了感慨和致敬的理由。
2013年3月5日,甚至可以省去“之一”的全球当代最具争议政治人物——乌戈·查韦斯辞世。
在统治委内瑞拉的14年间,查韦斯以不变应万变,依靠石油推进着他庞大而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在这个GDP增减同国际油价涨跌保持同步、石油出口占到国库收入80%的国家,查韦斯的内政依赖石油,外交政策也由石油决定。然而,石油独大的背后是无比脆弱的非石油经济,他给继任者留下的是一个身患“荷兰病”、经济千疮百孔的委内瑞拉。
悲伤的消息不止于此。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以87岁高龄撒手尘寰。很多人认为,她奉行的“撒切尔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说的最好体现,而这是查韦斯所厉声反对的。但与委内瑞拉强人一致的是,油气资源也曾成为撒切尔的施政托手。
在撒切尔夫人同英国矿山工会和煤炭工人大罢工艰难斗争时,天然气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替代,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也为英国电力市场自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撒切尔夫人身上的石油烙印更为明显——上任之初,北海油田产量即进入快速提升期,英国成功卸下石油进口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巨额贸易赤字和通胀率大幅下降。铁娘子因此赢得了相当有利的施政环境。
噩耗还在继续。2013年7月26日,如同当天宁静的落日,水力压裂之父——乔治·米切尔阖然长逝。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米切尔花了数十年时间完善开采页岩气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并非米切尔的原创,但最终让这些技术战胜页岩的人却是他。
米切尔走了,但经他改良而大放异彩的新技术还在改变这个星球的能源格局。
请扫描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