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解决争端,约架也被赋予了另一重功能——营销或者叫做炒作,当然,炮轰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约架,以单枪匹马挑战一群人,或者一个行业,气吞万里如虎,例如黄鸣。
做行业“叛徒”,怒揭“行业潜规则”
8月10日,黄鸣在德州太阳谷炮轰行业,自曝“行业潜规则”,并断言“行业地震”将来临,这是继7月份黄鸣炮轰媒体后的又一炮轰力作。
与7月份相比,黄鸣更理性一些,不再纠结在自身企业发展问题以及其他负面新闻,而是矛头直指整个太阳能行业,并宣称自己要做太阳能行业的“叛徒”,与太阳能行业的“潜规则”为敌。
然而,这场新闻发布会的规模和受媒体关注程度并不及之前,一方面因为之前黄鸣已经透支了媒体的信用度,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媒体并不很了解太阳能行业,对太阳能行业也并不是很关注。
但这些并不能影响什么,尽管这样做可能会使自身陷入各种猜测,也可能会受到来自同行的攻击,但黄鸣依然不惜一切后果曝出两条“潜规则”:一是“祸从天降”,太阳能支架不牢导致太阳能热水器坠落;二是“火烧连营”,安装电热带暴露导致火灾。以此为由,黄鸣力推强制性安全标准出台,加大对企业监察力度。
除了措辞比较考究、夺人眼球之外,黄鸣的立场也站的比较高位,一方面站在为消费者请命的样子,要求太阳能行业企业家要有“道德”,一方面又站在太阳能行业的高度训斥太阳能从业者,你们太无耻,会毁了这个行业。
“假曝潜,真营销?”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潜规则”有些小题大做,从皇明的角度考虑,更像是假曝潜,真营销。
实际上,自从黄鸣自称“揭露行业潜规则”以来,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却鲜有人敢于直面这个话题,因为这对于太阳能企业来说,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设计好的套,你支持可以,但是你反对的话就可能招致最猛烈的回击,等于自己往枪口上撞,让人不由得想起老电影里正派角色经常说的那句话“我代表人民消灭你!”。
不过,尽管曝出了这样的“潜规则”,但知情者并不觉得意外,因为这些问题与黄鸣近年来的营销方式一脉相承,这些内容并不新鲜,而是一直在宣传和使用的“隐患营销”,将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告知消费者,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皇明太阳能的欲望。
隐患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意义,把消费者关注不到的安全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说,让缺乏基本知识的消费者了解到一些真相,这也是对行业发展的一项有益补充,但有时候隐患营销又可能会因为“夸大事实”而失去其积极意义,让消费者存在不必要的担心。
有些业内人士就开始担心这种宣传会误导消费者。他们认为行业的问题并没有黄鸣说的那么严重,行业能够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够说明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太阳能热水器,而过分夸大质量安全问题,只会吓退消费者选购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情。
错位的标准
也有人曾指出,这只是标准的差别而已,黄鸣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别人的产品。如果提前10年,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去规范当时的中国太阳能热水器,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如果强制安全标准出台,会有更多的厂家被政策清除出市场,而非市场本身。
事实上,目前各种品质的太阳能热水器依然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到自身生存空间,是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淘汰机制,前几年的小作坊式太阳能厂家近两年已经基本被清除出市场,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再仅仅关注价格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产品和服务没有经受住市场考验,如产品安全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得不到解决。
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多能够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强行推行安全标准野蛮洗牌不利于太阳能市场的活跃和公平竞争,尤其是在一个产业还远未达到成熟的时期。
而另外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是,市场上皇明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平均要比同行高出一个档次,借此有行业人士质疑黄鸣只是在为自身产品定价过高做辩解,其真正目的依然是营销。
理性一些分析的话,黄鸣所谓的潜规则不过是个双重标准,黄鸣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别人的产品,而却不会用别人的价格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产品。
尽管低价竞争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竞争策略,但是由于市场和消费水平等问题一直存在,而且能够降低成本确实也是一种竞争力,也有利于在市场上快速形成行业影响力。当然,质量问题是重中之重,迄今为止,太阳能行业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不严重,有些质量问题也并不是因为生产厂家的原因,而是经销商和用户在价格和产品质量之间博弈中的互相妥协引起的。最重要的是生产厂家要事先对消费者作出必要而真实的产品说明,并且要得到有效监督,才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除此之外,加大对质量安全问题的惩罚力度也是比强制安全标准更行之有效的手段。
真假潜规则?
而另外也有一些人觉得,太阳能行业确实存在“潜规则”,但是黄鸣所说的“潜规则”根本算不上潜规则,真正的潜规则来源于权力,而非企业自身,这才是危害整个行业发展的定时炸弹,但是这是黄鸣所不会曝的,这从最近的光伏产业大溃败可以一览端倪。
政府的补贴表面上形成了民、企双赢的局面,实际上却害了企业,政府补贴下的企业丧失了对降低产品成本、售价、研发新产品的动力,想法设法讨好政府,以进入补贴名单。政府通过纳税人的钱人为压低价格,变相帮助企业倾销。
拥有财政补贴,拥有土地、贷款审批权的地方政府则操纵市场,用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凌驾于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之上。地方政府以此扶持“明星企业”,要钱送贷款,要地就批地,甚至还有各种补贴、各种税费免费大礼包等着企业去拿,迅速吹涨一个企业,最终吹涨整个行业,造成产能过剩,这批“喂大”的企业除了主业之外转而可以去经营房地产、旅游、会展等等。
诚然,新兴行业和新能源行业得到补贴无可厚非,但是方法却太简单粗暴,尤其是过程的不透明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很大空间,恶的土壤上注定滋生出的不会是善的果。光伏产业已经倒在了这条路上,太阳能光热目前还有市场基础,还有众多中小企业基础,还能形成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如果仍然遭受这些“潜规则”,估计离成为下一个光伏产业为期不远。
作者:张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