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太阳能板生产商看似将征服整个世界。据经纪公司SanfordC.Bernstein的数据显示,规模最大的12家生产商总市值约为700亿美元。而如今,其总市值只有约64亿美元。其中一家德国的公司Q-Cells上周还申请了破产。同一天,FirstSolar的股价大幅下跌近8%。2008年该公司市值超过200亿美元,如今不到20亿美元。
FirstSolar最近遭遇了多重挫折,其中之一是必须提供更高的保修条款,因为该公司生产的太阳能板可能在炎热气候中出现更高的故障率(花片刻时间想想这一条)。
FirstSolar等太阳能板生产商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行业结构的转变。2008年,各国政府(特别是欧洲国家政府)提供了高额补贴以促进太阳能业的发展,美国实施碳排放限额似乎指日可待,融资也很容易。设备制造商快速扩张,压低价格,使太阳能得以与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竞争。
经过一场金融危机后,政府补贴和民间融资大幅收紧。
尽管如此,太阳能业还是成功地降低了设备成本。问题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高额补贴吸引了竞争者,特别是中国的竞争对手。据花旗(Citi)的数据,其结果是到今年年底太阳能板的生产能力可能达到4,000万千瓦。花旗还预计,今年的需求只有2,400万千瓦。该行预计未来10年内年需求不会达到4,000万千瓦。
产能过剩开始压低太阳能板的价格。Bernstein估计,2007年至2011年,太阳能板价格复合年度降幅为32%,与电脑内存价格的下滑诡异地相似。自1974年以来,电脑内存价格复合年度降幅为33.4%。
设备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正在谋求扩大市场的技术型公司。但由此造成的商品化,再加上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对太阳能板生产商来说则不是好消息,因为经济利益会流向其他公司。不断下滑的利润率和股价以及不断增多的破产案就是不幸的结果。
此外,还可以将太阳能业与美国的油气勘探和生产行业进行类比,这个行业在开发大量天然气资源方面表现出色。但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却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价值反而开始积聚到那些运输和利用天然气的企业手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公司越来越多地挤进来。在预计天然气时代即将到来之际,这些规模更大的公司愿意且有能力消化近期价格偏低带来的冲击。
对太阳能业来说,有利之处在于,当价格降到低得足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与其他能源竞争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需求扩张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确实会如此。不过,赢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行业开拓者,而可能是拥有一定规模、能够在价格上竞争并消化不可避免的周期性损失的公司(大部分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制造行业都会遭受周期性的损失)。比如,随着太阳能业最终找到一席之地,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等一小批大公司则更可能是长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