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利用市场出现的问题,症结在于企业不断高企的市场目标遭遇了阶段性消费需求下滑的无情冲击,责任不在于市场出现变化,而是企业过度无序地透支农村市场需求。同时,企业技术落后、人才流失、销售渠道出问题更是最直接的原因。
技术落后是企业关门歇业的致命原因之一。技术落后自然会失去市场竞争力,被市场淘汰是理所当然的。目前,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根本问题不在营销上,而是产品出了问题,是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不符合市场需求。行业出现低利润恶性竞争的局面,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必然反映。有业内人士曾列举了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十大弊病。可见,产品不改不行,市场不改不行。有观点说,太阳能最终的使命,是把它变成工程。应该说,是市场促使技术在不断更新,是市场促使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企业不顺应这个趋势,就很难占领市场。很多企业一旦开发出一种新产品,以后就开始躺在那里,等待市场的回报,似乎准备靠这个吃一辈子。殊不知现在市场非常残酷,许多企业创新不行,模仿却一个通。由于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同样的产品很快就会风靡市场。这也可能是很多企业不愿也不敢在研发上大胆投入、持续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研发上不投入,风险是降低了,但很快你的产品就会被替代而失去市场。
事实上,只有在研发上大胆投入、持续投入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赢得主动。自去年底以来,四季沐歌、皇明、力诺瑞特、太阳宝、辉煌、同济阳光、海尔、清华阳光等企业在完成了产业升级和产能扩张后,纷纷发力产品技术创新,先后围绕城市市场、工程市场、工业市场推出了物联网太阳能、分体壁挂式太阳能、全自动智能控制太阳能等新品,有望全面推动太阳能热利用市场竞争的升级转型。
人才流失也是企业关门歇业的致命原因之一。每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人才荒总是成为困扰太阳能热利用企业的难题,技术工稀缺、高水平的营销人才稀缺,特别是高级营销人才的大幅流动,已经给一些企业正常的业务开展造成了诸多不便。太阳能人才网调查显示,个人职业发展问题、目前薪酬福利不好、企业发展不佳是太阳能人才选择跳槽的三大原因。当然,高薪、好福利则是吸引这些人才的不二法宝。一些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看到在职位上已经没有更大的晋升和发展空间,也会考虑转型或跳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还有更可怕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团队整体离开,一个团队整体跳槽,这给企业带来的更是致命的创伤。
当然,出现这样极端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至少说明这个企业的内部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否则不会整体流失。作为企业老板要认真反思,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分析管理团队为什么离公司而去?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或者不认真搞清楚,其他管理团队也将会一个一个离公司而去。细细琢磨一下,除了企业老板外,公司其他高层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团队的整体跳槽不可能事先没有一点风吹草动。人事上有一点风吹草动,管理层都要分析原因,等发生过再去补救,那损失将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一个团队的离开,他们能带走什么呢?市场、客户、技术,这些对于企业来讲哪一个都是致命的。渠道经销商跳槽换品牌更是企业关门歇业的致命原因之一。对于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来说,这一点可能是最致命的,甚至是无法补救的。俗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对渠道的依赖性是人所共知的,渠道变革在新年伊始也再次被提上议程,成为很多太阳能企业2012年战略规划的重点之一。在日益细分的太阳能市场,迫切需要对渠道进行重新规划。事实上,从整个太阳能市场来看,渠道规划仍然是滞后的,依然是制约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销售渠道呈金字塔式的体制,因其广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渠道经销商的跳槽换品牌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很多太阳能企业,他们的产品并不差,市场上同类产品比比皆是。但是,人家的一直销售得很好,他们的产品曾经也是同样的辉煌,企业的员工曾经忙得人仰马翻。但是,几年下来,他们的渠道经销商都慢慢地跑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且做得比跟他们做得还要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公司一旦做大,从上到下自然就有些官僚,经销商遇到问题,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产品在市场上一旦销开,就忽略了应有的市场支持,总认为只要市场需要这个产品,就不怕经销商不卖,根本不关注经销商。特别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不关注、不关心,经销商就会大量流失。因为经销商不是白痴,凭啥就得和傻子似的给厂家打工。在很多市场,一年也看不到厂家的销售人员,市场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品,经销商今年怎么样,竞争对手在干什么?这些人一无所知。等到发现他们的经销商很长时间没有提货才想起来问问,经销商随便编个理由就可以搪塞他们,结果就可想而知啦,实际上这些经销商可能早已经改换门庭了。
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持续低迷之际,太阳能企业经营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是绝不能怨天尤人,应该主要从内部找原因,特别是要强化企业管理。一说企业管理,有些人就开始搞制度,搞物质奖励,孰不知在中国有时人情化管理更有效,人格魅力更能留住并网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