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商务部正在酝酿新的消费鼓励政策,太阳能产品或成为家电下乡及其他消费鼓励政策的激励重点。所说的太阳能产品,更多的是指光热领域产品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它是唯一进入家电下乡名单,同时也是目前比较成熟并实现市场化的家庭用光热产品。
两年的家电下乡激励已经将农村变成太阳能产品的主市场。2010年前,随着农村市场购买力水平的提升,太阳能热水器销售已经开始向县以下地区转移。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与市场动向的顺势结合,充分激发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太阳能热水器销量迅速提升。2011年全国共销售太阳能热水器5700万平方米,其中农村的消费量占50%到60%以上,业内几家领军企业的农村业务已占到总业务量的70%至80%。市场需求的爆发,也成就了太阳雨、桑乐等多家以农村市场为主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迅速崛起。
太阳能产品也给农村带来了实惠和便利,行业内常戏称给农民送去了“高性价比”的热水。与木柴、煤、沼气等相比,太阳能产品的一次投入成本高,但是使用成本很低。以热水器为例,只需要一次投入两三千元安装设备,就可以换来10年以上的使用,且热转换效率达到50%,产热效果好。
再说节能环保。据测算,安装1平方米设备可节约110公斤到120公斤标准煤,减排250公斤到300公斤二氧化碳。更别说因此带来的树木砍伐的减少,促进了生态保护,减少了水土流失。
不管有望出台的鼓励政策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太阳能产品的普及带给农民和农村的积极变化不会改变。但是,面对已经提前预支的农村消费需求,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可供太阳能产业拓展?仔细算来,这个空间还真不小。
根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约为2亿平方米,每千人保有量约合130平方米。而按照规划,预计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6亿到8亿平方米,每千人保有量达到400平方米。这两组数据间的差距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中农村市场的普及占有很大比重。
从地区来看,中西部农村缺柴少煤,是传统资源最薄弱但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在那里很难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的影子。曾在甘肃农村工作过的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协会秘书长霍志臣认为,如果能将购买补贴从13%提高到20%,就会对中西部市场有明显的刺激效果。
如果说政策的推动掌握着打开这巨大内需市场一半的钥匙,那么产业本身则掌握着另一半。经过初期的爆发式增长,政策刺激的销量增速逐渐放缓,内需市场要再掀高潮,需太阳能产业深度挖潜,提供满足更高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甚至是创造新的需求,这将刺激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一是企业在市场应用中发现问题,通过创新改进,满足市场需要,也进而获得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先发优势。比如,清华阳光就在改进产品在黑龙江等天气寒冷地区经常出现集热管冻裂漏水等情况的过程中,研发出了无水管技术,技术更新创造出了差异化产品。
二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每个产品的市场空间都有“天花板”,要打开太阳能产品内需市场,仅依靠太阳能热水器远远不够,必须寻找新的需求点。比如,太阳能智能温室、太阳能采暖的“太阳房”、用于葡萄干和枸杞的太阳能干燥等等。这些新需求都是目前企业研发创新的重点,也将是未来产业的增长点。
内需市场如能继续扩大,还将缩短太阳能这一新兴产业走向规模化和成熟的时间。产业从新兴迈向成熟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依靠行业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而市场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将促进新产品的快速普及,拉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一批兼具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当产业进入规模竞争时,行业将迎来整合和洗牌,产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产品成本降低,行业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