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建筑“联姻”
据专家介绍,建设太阳能建筑,每平方米需增加成本230元,但可节约采暖能源近70%,如果配合热循环和地板采暖等其他建筑节能技术,节能可超过80%。
《通知》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力争到2015年底,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以上,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对此,中国平板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副秘书长程洪智认为,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类型,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是建筑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太阳能光热利用这一草根产业起家于民间,满足了民生对光热利用的需求。但一直以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对较少,目前国家提出切实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将有助于缓解去年以来太阳能市场增长乏力的压力,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注入发展的活力找到一个快速增长的有利通道,从而为整个产业的再次扩张打开窗口。
有关资料显示,现阶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主要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光热建筑一体化,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采暖器等,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加以利用。二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即将太阳能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充分利用建筑外表面,安装多种光伏发电产品,所产生的电能或供自身使用或并网输送。
目前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也有了很多成功的先例可参考。例如昆明建有一个平屋顶结构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温水游泳馆,该游泳馆屋顶面积约700平方米,屋顶覆盖层完全由特别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代替。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平屋顶上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验性工程。
中国建设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树君认为,建设太阳能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与建筑同时投入使用。从建筑项目立项、任务下达、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同步地把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完全和建筑物整合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才是太阳能与建筑全面一体化。
有关专家提出,要在新建建筑中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需要在设计之初,就对太阳能运用加以考虑。这样一是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相对于建成后再安装太阳能装置),二是和建筑物相协调,不影响周围景观。但是实际很多建筑的建设中,由于建筑行业对太阳能产品的了解不足,常规的建筑规范中也未对太阳能技术运用规定作相关要求,导致很多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并没有考虑太阳能技术。而在后期另行安装太阳能设施,不但成本将加大,节能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技术攻关是关键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可以把太阳能的利用纳入环境的总体设计,把建筑、技术和美学融为一体。太阳能设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相互间有机结合,取代了传统太阳能的结构所造成的约束。利用太阳能设施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屋顶覆盖层,可减少成本。这项技术属于综合性技术,涉及太阳能利用、建筑、流体分布等多种技术领域。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强调,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单项技术的创新,包括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等等,都是需要攻关的。
张树君也表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多学科、多层面参与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法规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太阳能企业、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已有《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对各地太阳能发展形成了强劲的拉力。一些省市已经出台有关强制性安装太阳能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生产、设计、安装的标准体系,为规范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使用和推广提供了保障。一些城市在新建住宅小区中,建筑设计时就考虑到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安装与使用,采用预埋管道、预设屋顶固定太阳能集热器结构等措施,解决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等问题。
而现在两部委下大力推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对于太阳能企业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剂。
荣事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日前向记者表示,国家在太阳能产业政策方面的导向作用非常关键,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从去年的太阳能行业发展来看,随着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在整体行业市场增量不大的情况下,太阳能工程市场实现50%的大幅增长,市场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市场空间的放大将为太阳能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有关专家也强调,建筑一体化工程不同于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它建立在娴熟的技术与优质的方案之上,这就敦促太阳能企业一定要承担起行业规范化责任,防止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混乱局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