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做客中山大学全球论坛,以“巴黎气候协定与中国能源转型问题研究”为题发表见解。他们认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出路。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仅占能源结构中的10%,发展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空间。”王亦楠指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发达国家因为核电站陷入‘苦苦挣扎’的时候,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她希望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整体性的国家战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投入,让中国进入“风光时代”。
除了“风能”和“太阳能”所代表的“风光时代”,在可再生能源中,水能也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会上,张博庭着重介绍了当前中国水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他指出,发展水能可以弥补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中国水能丰富,潜力巨大,尽管已有三峡工程等多个项目,但当前中国水能开发程度仍面临程度不高的现状。
目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实现上尚有一些难度。但何祚庥指出,比起如何进一步提高煤发电效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存放、核发电、核废料的处理和存放等技术的开拓,其难度要小得多。
何祚庥认为,解决国内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是从现在起用替代能源逐步调整“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
专家们建议,从安全性、清洁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的角度上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是中国能源转型现实的出路。
来源:网易新闻(发展可再生能源 进入“风光时代”)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仅占能源结构中的10%,发展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空间。”王亦楠指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发达国家因为核电站陷入‘苦苦挣扎’的时候,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她希望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整体性的国家战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投入,让中国进入“风光时代”。
除了“风能”和“太阳能”所代表的“风光时代”,在可再生能源中,水能也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会上,张博庭着重介绍了当前中国水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他指出,发展水能可以弥补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中国水能丰富,潜力巨大,尽管已有三峡工程等多个项目,但当前中国水能开发程度仍面临程度不高的现状。
目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实现上尚有一些难度。但何祚庥指出,比起如何进一步提高煤发电效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存放、核发电、核废料的处理和存放等技术的开拓,其难度要小得多。
何祚庥认为,解决国内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是从现在起用替代能源逐步调整“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
专家们建议,从安全性、清洁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的角度上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是中国能源转型现实的出路。
来源:网易新闻(发展可再生能源 进入“风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