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奥对本报记者表示,早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就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并进行气候适应力建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常赞赏中国的正确义利观,及为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所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塞奥特别提及,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援,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值得推广。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位于世界前列,太阳能、风能技术可以造福更多发展中国家;在交通领域,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使用这种环保的交通工具出行能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可以推广至更广范围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此外,与气象相关的预警系统在中国很多省份投入使用,中国可以和其他使用类似系统的国家进行信息交换,尤其是和亚洲、非洲国家互通有无,进而造福各国人民。
谈及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塞奥说,化石能源将逐渐让位于可再生能源,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非凡,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投资800多亿美元用于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相当于全球在该领域的近半投资都来自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塞奥表示,这一点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也是此次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谈判目标之一,习近平主席提出在全球治理中要坚持民主、平等、正义,要照顾到最不发达、最脆弱的国家,获得了很多国家的认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团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享一个家园,不能对气候问题视而不见。”塞奥表示,发展中国家需要得到有能力的国家强有力的支援,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发达国家也应该拿出实实在在的援助,帮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