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而在所有行业中,建筑业的能耗排名第一,占中国能源产量的13%,全国原材料总量的40%。这是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孙峻岭博士给出的一组数字。
“我认为是存在设计粗放,这是事实。”孙峻岭说,同样的建筑结构,我国的用材量往往超过德国20%-40%,有些甚至超多50%。
以桥梁工程为例,孙峻岭说,除了单体大型桥梁工程外,中小型桥梁工程材料用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20%;此外,基础建设领域工业尘埃、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占到总污染的34%,大量工程建设是引发严重污染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
“我们总谈绿色建设,但用粗放的方式做一个美丽的梦这是不合适的。”孙峻岭说,在“二战”后的德国、日本,曾有过大量农民工,但农民工在几十年后变成产业工人,进入主流社会。反观中国,“3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小张,变成了现在的农民工老张,整个人类环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但他们这些职业的科技含量似乎依然停留在原地。”
在孙峻岭看来,要想做到绿色建设,设计确实是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如果提高绿色指标,投入更多科技含量,中国在这些高能耗行业将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钢铁、水泥等主要建材节约15%,建筑尘埃等排放量减少50%,由工程建设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将大量减少。更重要的是,或许还将实现“由工地到车间,由建造到制造,由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并引领其他行业的工业化进程。
对此,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认为,绿色建筑应该以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寿命期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因地制宜的原则为基本思路。“建筑在设计上应力求结构简洁,不应为了奇特的外观效果将其过分复杂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表示,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如何正确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