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太阳能光热市场,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对方比自己先意识到机会,抢先抓住机会,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如果这样也能哭诉不公平,才是真的不公平。
不是光热企业无能,只是新思维“太狡猾”?
最近在网上有一篇分析中国太阳能光热市场为何火热的文章很有意思,短短二十几年,近万家整机和配套企业,此起彼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新兴传媒力量的加入和冲击,转型变革之痛等等。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做大做强,一些传统的老牌太阳能企业变得平淡无奇?作者在文中给出两个答案:第一个是市场完全饱和,无竞争力的企业没有被强制退出;第二个是国家重视不足导致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市场鱼龙混杂。
事实上,最近听到业内不少知名专家和企业主都有这样的看法,比如某中型太阳能企业总工就认为,一些大型太阳能企业的成功是投机取巧,钻了政策缺位的空子,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展开营销是“附庸风雅”之举。在一次太阳能展会中,一位企业负责人也自认为太阳能行业是“草根行业”,难登大雅之堂,与新思维难以融入……诸如此类的论调屡有出现。
业内人士发出如此论断确实让人感到惊讶,毕竟中国太阳能光热行业发展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光热发展战略作为国内能源战略和科技领域重要议题也有很多次,更何况,无论在市场推广、渠道经营、营销战略等方面,新思维、新媒体对于推动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业界不应该对新思维的加入抱有“狼来了”般的恐惧感。
站在他们的角度,我理解上述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但我并不认同这些说法,事实上这些说法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传统太阳能光热思维对新思维、新媒体应用的复杂情绪,并带有一些恐惧感,这套结论的最终结论是:把自己的经营失利归咎于对方不守规矩。
这与“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的言论何等相似!
平等的机会与不平等的思维
如果非要说光热企业应该融入互联网新思维的理由,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机会,如同上述专家或企业主所讲的,大企业的成功是钻了市场的空子,太阳能企业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对于每一个太阳能企业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所谓的太阳能企业不被国家重视,难登大雅之堂等等论断更是妄自菲薄,是不自信的表现。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意识普遍化,任何大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它们先意识到机会,先抓住机会做大做强,更应该反思的是心理不平等者,如果这样也能哭诉不公平才是真的不公平。
第二个是主观的行动力,市场在哪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能否发现这个市场,能否抓住这个市场却是非常主观的,互联网和新思维塑造的市场大蛋糕一直存在那里,一些太阳能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网上开店,开通企业微信、微博等开展营销活动,但是本质还是以线下网店、广招经销商为核心网络的那一套做法,思想不够开放,转型步伐不够大,对消费者需求不够了解,都限制了自身思维的深度,也没有真正把互联网这把利剑应用起来。
传统太阳能企业与互联网进入在平等的市场机会面前落败,主要原因还是思维的不平等。很多太阳能光热行业人士在解释传统太阳能企业在互联网进入面前迟缓时,常常把国家重视不足、监管不严或者标准不完善当做借口。太阳能联盟网运营总监解玉磊认为,无论太阳能企业融不融入互联网思维,太阳能光热行业讲标准讲规则都没错,但当僵化到了手段成为了目的的时候,考量必然失衡,消费者的需求就会退步到次一位考量要素。这种僵化思维自我设限导致的落后也怪不得别人,需要自我追问自我检讨。
新思维背后的全网竞争和以公司为中心
“消费者需要什么能很快知道”这是很多传统太阳能从业人士对互联网在太阳能光热行业成功应用的常用解释,但他们对互联网新思维的思考也就此打住,更深层的东西被忽视了:为什么互联网和新媒体能找到消费者的需求而自己不能?为什么互联网和新媒体能够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而自己不能?为什么同样能解决消费者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更受欢迎?
这些看来难以回答的问题答案有两个,第一个答案是互联网的全网竞争氛围带来的结果。互联网把所有太阳能企业作为竞争者放在同一层面,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传播速度,使得用户距全国任何一个人的距离不会超过一秒,经过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微小的差距在互联网上会被无数倍放大,结果带来用户人数的巨大差异。全网竞争的状态要求太阳能企业在思维方法上讲的是想的更多一点,力求做到极致,因为自己如果不做,马上就有别人来做,失败转瞬即至。
第二个答案是以公司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其实不然,细究成功融入互联网的太阳能企业,就会发现其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
通常来说消费者的需求很多而且很模糊,他们很多不知道要选用什么牌子或什么功能的热水器,因此往往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一定能为创新指出具体方向。这是一个大胆的论断,消费者有时候需要太阳能企业引导他们来选择,这时候太阳能企业更应该在保证品质和服务的前提下,通过行业互联网和新媒体为自己的产品造势,并结合自身已有的优势,提升热水器与消费者的粘着力,取得与消费者的共赢。
消费者体验不可逆,学习才是硬道理
公正地讲开头所说太阳能行业一些专家和企业主的话其实也有部分道理,长期以来的地位压抑和面向普罗大众的服务确实确实为互联网和新思维的渗透留了空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上述言论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对互联网的发展和在太阳能光热行业崛起原因表述过于片面,给受众传递了不完整的信息。第二个错误是言论缺少建设性,可以说是纯属消极的抱怨论调,这些言论既贬低了太阳能企业融入互联网取得的成就,打压了太阳能行业从业者的信心,同时也没有为传统太阳能行业指出任何方向,提出任何有益的建议。
互联网和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二向箔”武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新思维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改变本身,而且改变的是所处的环境,使得旧传统产业形态不得不同步改变,否则在改变后的环境里难以生存。太阳能光热行业和零售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同属于传统经济,这些产业思维和互联网处於不同维度,所以传统太阳能行业没有理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进攻面前依然保持优势地位。
抱怨或者告状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用户体验是不可逆的,用户一旦得到了更好的服务,便再难忍受较差的服务。在这个时候传统太阳能企业主们最应该做的是快速学习甚至“模仿”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点,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新思维,即便不能领先也不至于让自己落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