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指数”……随着2013年春节前后雾霾天气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侵袭,这些词汇已不再陌生。10月底,我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发生重度雾霾天气,PM2.5指数持续“爆表”,一些市区能见度不足50米,全市中小学停课,部分公交线路暂时停止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11月初,日本、韩国也遭遇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不再只是北京、河北等地的专属天气,已经逐步扩展到全国,这也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措施加以控制,各行各业也纷纷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而在能耗大户———建筑行业中,发展绿色建筑,注重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专家和企业家们的共识。据悉,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按照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总能耗的4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住房建设量的大增。住建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这些新增的建筑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庞大的能源消耗已经构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而绿色建筑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都给予了支持。
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节能示范40万套;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有业内人士指出,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对整个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给绿色建材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清洁能源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绿色低碳是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已达成共识,实践绿色建筑,不仅将享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可观的利润来源,更是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所获得的也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力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家园、推动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环境恶化的良方,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的必要条件,也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居住建筑模式。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
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首先考虑的是舒适与节能的平衡,这是人们在建筑中居住生活及工作的第一项指标,并且要达到这一要求。第二,绿色建筑另一重要标准是方便的用能管理,这一点会反映出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及需求,即自建自用型公共建筑、租赁式公共建筑,比如写字楼,还有大型综合体建筑等,虽然其运营需求以及管
理体制各不相同,但都需要从投资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实现与其相应的简单、方便、精准的监管。第三,绿色建筑不一定是高投资的,恰恰相反,绿色建筑更加以人为本,追求低投资高回报。
好的绿色建筑取决于整合化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高效的管理,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建筑中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设计、运营与管理,例如将采暖、空调、灯光、太阳能、地源热泵、新风、电梯等子系统综合考虑在一起,融入一个强大的智能控制系统中。这样做有两个优点,一是节约社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二是合理调配,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节能效率和性价比,降低建筑投资成本。同时,也可以做到咨询、服务等一体化与专业化,让建筑的投资者、管理者或是用户都能体验到一揽子服务,高效地提供技术支持,还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安装。在日常的运营管理方面,一切也都简单化,再也不需要多个专业人员进行繁琐的监管工作,取而代之为每个普通工作人员都能轻松学会的监管技能。
目前中国住房最大的消耗是空调、采暖、热水,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专业整合的解决方案———海林建筑节能3次方———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供热采暖节能控制、城市太阳能热水三大系统解决方案,高效降低建筑能耗,缔造节能科技绿色建筑。海林作为一个专注于做建筑节能的企业,一直力求做到这三方面的综合节能,海林低碳节能科技办公楼作为自建型公共建筑,已经在2010年11月应用了前瞻的理念,融入了绿色建筑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了太阳能幕墙、太阳能屋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并把地源热泵、余热利用、雨水收集、空气质量监控、节能控制及能量计量系统全部融合应用于建筑中。此外,强大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每个区域甚至每个房间的能耗,以及整个办公楼的能耗及节能状况,计量各个绿色能源提供能量的多少,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在办公楼的任何地方随时都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并控制每个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以及空调或采暖系统的运行状态。运行两年以来冬季采暖费用每平方米低于10元,夏季空调费用每平方米低于8元。2012年11月,海林低碳节能科技办公楼还荣获精瑞奖“绿色建筑”金奖。海林仍在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创新来倡导绿色节能和舒适生活的新理念,彰显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的追求。
绿色建筑已成为国际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与施工应当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特点,从“人的需要”出发,建造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筑。绿色建筑低碳且污染少,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应当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特点,以求“降低环境的负荷”、“与环境相融”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建造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种政策的陆续出台,无疑会加速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自我国2006年发布并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已经从最初的每年10项猛增到目前的每年数百项。截至今年,总数已累计达到上千个项目,近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由此可见,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十二五”末即将达到的10亿平方米这个数字仍有相当差距。因此,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首先就是数量的飞速增长(趋势一)。
随着数量的增加,绿色建筑的推广也将从单体示范向区域开发转移(趋势二)。即将颁布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从规划、绿色建筑、生态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化、碳排放和人文等9个方面制定指标体系,将对生态城区的建设起到更加客观的评价作用。此前,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圳市光明新区、唐山市唐山湾生态城、无锡市太湖新城、长沙市梅溪湖新城、重庆市悦来绿色生态城区、昆明市呈贡新区和贵阳中天·未来方舟生态新区等8地区已入选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绿色建筑在区域中的规模化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还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伴随着更多不同类别的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趋势三)。除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之外,绿色工业、绿色超高层、绿色学校、绿色医疗建筑等都已经或正在颁布各自的评价标准,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系统和细化。各省市纷纷出台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也将使评价更具有地域针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出台将使绿色建筑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绿色建筑“成本增量”绝对值和相对比例的下降(趋势四),建筑全生命期内的节约和环保将更加被关注。相关统计表明,一星级绿色建筑的成本增量目前已达到较低水准(普遍为50元/m²以下),而随着星级的提高,成本增量的略微增加也意味着将获得更大的节能减排效益。而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绿色建筑政府补贴也将抵消由“成本增量”带来的开发压力。
绿色建筑的市场化发展使绿色技术应用更加趋向于遵循简单低技术原则,按照技术集成策略,采用可持续设计手段优化设计方案,整合被动式和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而不是简单堆砌单项绿色技术。可持续设计将成为建筑真正实现绿色节能的前提(趋势五)。
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看,太阳能热利用将伴随绿色建筑的推广获得广阔前景。成片开发的绿色建筑,有可能为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提供良好条件。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投资回收期短(经测算,以京津地区为例,全年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其投资回收期对于普通住宅来讲为4~6年)、投资回报率高、市场认可度高等特点,将会在绿色建筑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相关资料表明,在已经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众多项目中,高效照明和高效空调机组分别是住宅和公共建筑较多采用的技术措施,而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均普遍采用,节能效率也较高。与此同时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空调技术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与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的耦合技术也将日趋成熟。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研发,应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以利于与建筑相结合,充分满足功能、美观和经济性要求,从而巩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助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