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贺岁片《三枪拍案》在举国上下的关注中,顺利杀青。影片成本低廉,但仍以4亿票房完美收官。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是画面一般,情节也简单,但为什么它仍然大卖?仍然如此叫座呢?
一般我们看来应该是由于人们对于搞笑语言和演员表现的期盼,而环特太阳能董事长蒋钟伟却给出了另外的一种说法,或者说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他说,“影片承载的是导演的意志,是与观众交流的平台。如果把这部影片看成是企业的一项产品,那么它的畅销应该归为三点:1洞悉市场,看清国内市场古装通俗喜剧的贫乏;2、相互借势,演员和导演分享各自的影迷群体;3责任为重,通过影片引发大众对当下各种舆论报道的深层思考,给予精神享受。这和做企业实际差不多,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的一番“怪”论,不由的使我们也重新审视环特。这个虽然年轻,但其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效果却足以令人刮目的企业。
环特成立于2003年,发展至今仅有8个年头,但其产品已出口到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出口额在行业内位居前三甲,即便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环特独树一帜,出口额仍然增长40%,其国际化的效果显而易见,与“四亿票房”一样,令人艳羡;其畅销世界的原因也同样令人“拍案惊奇”。
一惊:站在卫星上看世界
迅速崛起的中国新领军者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大都还显得稚嫩,步履蹒跚。这其中既有新领军者企业自身实力不够强大的因素,也有对国际规则知晓不够,更有缺少国际视野和长远战略思维支撑的原因。作为中国太阳能企业家,国际化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作为追赶者要想超越世界500强,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不同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共存的世界中发展企业,比以前任何时候更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环特作为如此年轻的企业,在出口方面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自然和蒋钟伟的战略眼光分不开。他说“我有一个想法,我们的企业应该像一个卫星,站在地球的高度,去看中国、看美国、看德国、看意大利、看非洲……站在卫星上看世界,哪些地方适合企业发展,哪些地方可以发展,哪些地方不适合发展,一览无余。有了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企业的发展便有机可循、有了方向,而不是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二惊:分享,跳出‘囚徒困境’
经济学中有个经典案例,叫做“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当双方选择合作坚实合作时,对于双方都有利,团队利益最大;但只要一方为了一己私利而选择自己利益最大化,那么此时团队利益却不是最大的。作为企业,尤其是太阳能生产企业,与分销商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企业(供应商)总是希望分销商能够出价高一些,而分销商总想把价钱出的尽量低一些,二者在价格上形成了这种博弈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使双方陷入“囚徒困境”,使得各自利益受损。
蒋钟伟深谙其理。这个案例的症结在于双方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于短时期的合作。而只要把双方的利益捆绑起来,长期的合作下去,那么结果皆大欢喜。关键是怎么捆绑?商人都是逐利而行,因此一方必须得先做出让步,蒋钟伟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是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寻找的是合作伙伴。我们是互为一体的,我们是一个整体。比如说我在德国Munich,这个公司原来是他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把它融入到环特,把它变成了环特的股东,成为环特的一分子。我们把客户变成了拍档、变成朋友,变成合作伙伴,变成兄弟。我有一句话就是:用我的资源,分享我的资源,去挣你的钱,顺便分一点给我”,他说。或许正是这种分享促成的坚实合作,使得环特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出口额仍然增长40%。
三惊:责任的全新解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家冒着巨大的风险投资并且辛苦经营绝不是为了争做现代社会的活雷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对企业责任进行了颇具代表性的描述: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
或许理论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差距,蒋钟伟却给出了另外的解释。他认为:作为中国的企业家,首先是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的负责,其次是对社会负责,最后走出国门就必须对国家负责。
环特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确保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为此,还曾引进德国标准,规定公司的产品必须精益求精,把误差控制在十万分之一内。并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从资助贫困大学生,到抗震救灾捐赠,再到“三孤”慈善晚宴,一路走来,一路赞歌。作为自主品牌国际化先锋,环特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优质太阳能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至今其产品已遍及五大洲,并且其网络布局仍在增长。“我一直都在做品牌的事,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力争把环特打造成世界级的中国名牌。”
“三枪拍案”让人惊的是背后的情节的扑朔迷离,环特国际化轨迹让人惊的是背后发展的酣畅淋漓。目光高远、勇于创新、敢于负责,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这样先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