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一行首站调研太阳雨集团
2011年12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一行到太阳能光热领军企业——太阳雨集团调研,太阳雨集团董事长徐新建陪同并介绍了太阳雨企业历史及发展规划,当听到五年内太阳雨将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近1亿平米,届时每年节省的能源消耗相当于1.08个三峡电站,成为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里第一个过100亿的企业时,罗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等你们做到100亿时,我还来!”
太阳雨:常熟锦鸿印染厂(工业热水太阳能应用)
技术创领未来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技术中心;与德国国家ITW监测中心合作研发,世界上仅有3台的“移动式独立太阳能检测设备”。以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太阳雨首席科学顾问哈丁;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殷志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热管应用性研究奠基人庄骏;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季杰;东南大学教授张小松;清华大学教授郝智彪……很难想象,太阳雨这家太阳能光热企业,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先进设备和顶尖专家。
太阳雨:韩国YeongDeok文化体育中心热水工程
2011年,太阳雨成立太阳雨太阳能技术研究院,特聘享有盛名的业内专家、教授,在国内多所著名大专院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硕士实习基地,为太阳雨提供技术研发力量并积聚技术研发优秀人才,抢占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的制高点。
太阳雨:江苏昆山宝岭家园阳台式项目
“行业未来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太阳雨集团研发总工程师焦青太介绍。“现在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以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模块为主,而这只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冰山一角,随着太阳能中高温技术的成熟及市场应用推广,太阳能光热将展现出更大的能量,市场规模将呈几何状增长。”焦工展示了太阳雨太阳能最新改良研发的全玻璃金属封接热管,该管可以完全实现太阳能中高温利用的需要。
太阳雨:连云港西湾别墅项目
和太阳能低温利用不同,太阳能中高温应用具有相当高的技术门槛,而且市场容量更为巨大,涉及领域涉及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制冷等众多方向,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拥有太阳能中高温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为行业的发展亮起了一条阳光大道。
太阳雨:三亚希尔顿酒店模块项目
面对市场,未来太阳能光热将更多面对太阳能光热产品在城市市场的应用,即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与太阳能光热在工农业领域应用。“2012年,太阳雨向市场推广的产品将全面采用全面升级的技术,为太阳雨产品质量、能效提升以及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提供更好的方案。”焦工介绍。
据了解,2012年,太阳雨全新研发的速热管以及采用速热管及创新换热技术的阳台一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将全面上市,届时,采用该技术的产品极有可能凭借其性能及性价比优势,对城市工程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并且随着明年太阳能能效标准的推出,太阳雨采用新型密排技术和虹吸技术的产品将一同上市,能效标准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太阳雨引进的德国ITW原装移动式独立太阳能检测系统(全球仅有3套)
草根的力量
与主要市场、核心技术、重点设备“三头在外”的外向型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不同,太阳能光热产业起源于学院,发展于民间,在缺少政策支持和资本涌入的情况下自由成长、成熟,被很多人称作是草根行业。然而就是这个草根行业,散发出了极大的能量!
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系统专业供应商,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热企业之一,很难想象,在太阳雨集团的品牌馆里,却记载这么一件事情:
创业伊始,太阳雨1999年一年就卖掉了七八千台热水器,有个南京的客户竟然一次订了一整车70多台货,企业创业者徐新建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可好景不长,随后几个月,那批货因质量问题投诉电话不断。“换,还是不换?”他此时虽然冷静,但内心中充满了纠结与煎熬。权衡后,他毅然决定:“换!”在召回之后,他更组织员工一起将这些问题产品全部砸掉。这一砸,让他连本带利全搭了进去。
这则故事多少可以反映太阳能光热行业当时的状况,行业缺少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很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行业,通过在实际生产中的摸索,对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改进。
“99年的产品问题,出在我们模具的使用上。47的真空管,模具本身没问题,但是缺乏标准,设计人员不知道做多大,结果冲孔冲大了,就出现漏水情况。”太阳雨董事长徐新建如是说,“热水器管口工艺演变了好几次了。以前热水器管口漏水是一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因为最早的工艺就是冲孔,0.5的不锈钢冲孔后,直接冲孔后边上像刀子一样,防漏硅胶圈很容易割坏;后来工艺演变成冲孔再翻遍或者冲孔翻遍一次成型,但是翻边以后的毛边在内部依旧存在,硅胶圈还存在着刮坏的情况;再后来我们采用冲孔、翻边、冲孔三位一体工艺,彻底解决了管口漏水问题。所以说现在再有管口漏水的情况出现,简直就是太不可原谅了。在管口漏水这一点,这个行业成长了十年,现在我们做好了。”
在太阳雨的车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这一行动,践行了八年之久。就是这每一个小发明、小创造,到每一次工艺的改进,每一次技术的提升,持续改进,记载着行业成长的脚步。
推进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进步,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套过程。而太阳能光热产业这个草根产业,根据自己的一步步摸索,形成了今天技术体系、产业规模和市场成熟度,充分彰显了太阳能光热草根的力量!
资源“聚变”和市场“裂变”
如今的太阳能光热行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走马圈地”到“规模化竞争”,从无序发展到细分市场,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技术、资本等资源向优势企业聚合的“聚变”,以及产品与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裂变”。
太阳能光热的草根属性,致使行业进入门槛低,这一点使太阳能光热的市场化进程变得容易,但是同时导致了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无序,虽然充斥着数千家企业,但是真正做大做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与行业规范的建立,太阳能光热市场发展促使行业已经进入了理性化规范和调整时期。行业普遍观点认为,太阳能光热行业将进入规模化竞争时代。
太阳雨太阳能洛阳生产基地,该整体项目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基地,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在同一园区内达成一体化全产业链生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我们洛阳基地出产的产品,在整个行业占有极大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太阳雨洛阳基地某生产负责人介绍,“我们材料的利用率与产品的人员、能耗成本已经做到了行业类领先水平。”
太阳能光热产业里,绝大多数厂家不具备毛坯管生产能力,毛坯管多要从专门生产厂家采购,这就出现了运输成本,并且在运输过程及生产过程中损坏的毛坯管,只能当作废料处理。而在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太阳雨洛阳基地,不但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损坏的毛坯管可以直接回炉,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在镀膜工艺上,太阳雨自主研发的三室四锁连续镀膜机,将镀膜的抽真空次数缩减为一次,大大减低了生产的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太阳雨创新性改良的真空排气生产线,实现了真空管排气生产流程的流水线化,减少了人员支出和时间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优势。太阳雨太阳能以规模对冲风险,规模化竞争为太阳雨带来行业领先位置。
哈佛大学的泰德·李维特(TedLevitt)在《营销近视病》一书中说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大规模单一化生产”不足以支撑企业的生存;与此同时,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只有真正抓住了消费者需求,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和十年前的行业不同,现在行业中一些领先企业,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太阳雨集团总经理陈荣华在已经投产使用的太阳雨连云港基地三期,热管、平板生产区介绍到,“在太阳雨市场开拓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款产品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现在的太阳雨生产线,可以生产全玻璃真空管、全玻璃热管、玻璃——金属封装热管以及平板四种集热器,实现了全产品线生产。”
2003年,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调研和开发,太阳雨产品终于实现海外出口,太阳雨成为行业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之一。“当时的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有很大区别,国内以单机零售为主,而国外更注重太阳能与建筑的集合,并且会有很多大型模块工程,对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很高。”但也正是由于太阳雨国际化产品战略及国际工程市场实践经验的累计,给太阳雨国内工程市场发展很高的起点。太阳雨拥有很强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案设计能力及大型太阳能集热模块设计能力。据陈总介绍,太阳雨已为全球千万家庭提供太阳能热利用解决方案,服务领域横跨商业、工业、农业以及日常民用,除热水提供,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地暖和采暖应用。另外,在国外应用成熟的太阳能季节性蓄热系统及太阳能多能源互补也已在国内市场试点应用。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的不断的市场细分,太阳雨将继续坚持以“三条腿”走路的策略目标——即坚持“走上去”,发展城市市场;“走下去”,下沉农村市场;“走出去”,实现国内外产业基地布局。太阳雨用主动性、创造性抓住市场“裂变”中的机遇!
开启绿色经济引擎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各主要经济体都大力实施绿色“新政”——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创新者的重大机遇!
目前正处在这场新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作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少数具有自主科技产权及国际绝对领先地位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对我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拥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这一产业中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也正积极地从产品供应商向能源供应商转型,在中国乃至世界用太阳能建设一座座“绿色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