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不明朗、国际海运价格上涨、能耗双控政策,以及贯穿全年的供应链涨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21年的光伏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
辞旧迎新之际,行业媒体也盘点了2021年光伏圈十大关键词,希冀汇总过去一年光伏行业的变化,展望即将到来的2022年。
关键词一:碳中和、碳达峰
纵观2021年,“双碳”目标是贯穿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自2020年9月22日,“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提出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
2月22日,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发布,指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随着“双碳”顶层设计出台,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发改委能源所预测,到2025年,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约7.3亿千瓦,光伏全年发电量约0.88万亿千瓦时。
关键词二:千亿市值
在“双碳”目标催化下,“光伏”摇身成为明星概念,与锂电池、芯片并称2021年资本市场“最赚钱三剑客”,涌现出一批市值千亿的世界级企业。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光伏指数今年涨幅为57.78%,沪深300指数下跌5.56%。期间,多家光伏企业在2021年经历几轮上涨,光伏组件头部企业天合光能股价涨幅最高,为226.83%;光伏设备制造商奥特维以192.82%的涨幅紧随其后,光伏硅片“新贵”高测股份、双良节能的股价涨幅约150%,锦浪科技、特变电工等光伏逆变器企业股价涨幅超过100%。
市值方面,A股市场上,隆基股份、阳光电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中环股份、大全能源、正泰电器、福斯特9家企业市值在千亿以上。其中,隆基股份盘中股价曾于11月1日创下103.3元/股的新高,市值逼近5600亿元,稳居光伏行业市值“C位”。而在2020年,光伏板块市值超过千亿的仅有隆基股份、阳光电源、通威股份。
与此同时,A股较高的估值与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光伏企业主动“回归”。包括晶科能源、阿特斯太阳能等在内的光伏巨头已顺利过会,光伏组件五大头部企业将齐聚A股。
关键词三:“涨声”四起
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大致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2021年以来,在硅料紧缺的带动下,全产业链掀起涨价潮,硅片、电池片报价持续上扬,EVA胶膜、光伏玻璃等光伏辅材也纷纷涨价,组件价格居高不下。其中,硅料环节成为整个市场的关注的焦点,从年初的8万元/吨,最高涨至超27万元/吨。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保利协鑫、新特能源等国内多晶硅厂商获得了想当可观的利润。
但与此同时,2021年,光伏行业下游装机需求不及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1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指出,今年国内光伏装机总量预计将由原来的55至65GW下调至45至55GW,预计2022年装机量或增至75GW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临近年末,光伏硅片、硅料环节的价格已开始松动。11月30日以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接连下调硅片价格。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硅料价格已连续3周下滑,12月22日当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与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分别下滑至23.86万元/吨和23.62万元/吨。
关键词四:百亿长单
在原材料紧缺、涨价不断的趋势下,产业上下游的深度供需绑定在2021年成为趋势,金额超过百亿的采购大单频频在行业上下游上演。
例如,今年 9 月,双良节能与江苏中能、新特能源及其关联方达成协议,分别向后两者采购多晶硅料 5.275 万吨、8.22 万吨,预估采购金额分别为112.09亿元、174.68亿元,合计达286.77亿元。
11月19日,上机数控公告称,将于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向保利协鑫旗下的江苏中能采购9.75万吨棒状硅及FBR颗粒硅,预计合同金额约为262亿元。
在硅片环节,12月6日,双良节能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包头双良签订了三项长单销售合同,据测算,预计2022-2024年三项销售合同金额总计为121.44亿元。
下半年以来,光伏电池企业爱旭股份连续与高景太阳能、双良节能、上机数控、江苏美科签订四份硅片采购合同,累计采购额高达306.46亿元。
关键词五:光储融合
今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储能”这一新业态,被视为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度与电力消纳完整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021年4月下旬,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储能发展的系列问题提出了整体思路,为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定下基调。
7月23日,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未来五年装机规模将扩大10倍。
与此同时,“新能源+储能”也是今年地方政策部署一大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0省要求配置储能,配置比例基本上不低于10%。其中,河南、陕西部分要求达到20%。
关键词六:分布式光伏
在整县推进等政策加持下,分布式光伏成为今年光伏行业中不容忽视的亮点。
6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集中式、工商业分布式都不再享受国家补贴,户用光伏获得了5亿元的财政补贴支持,为户用光伏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随后,国家能源局于6月20日下发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方案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了“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安装比例:党政机关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不低于40%,工商业不低于30%,农村不低于20%。
9月,国家能源局预公布全国整县屋顶光伏试点申报情况,共计676个市县。有机构预测,这将带来1.3亿多千瓦的光伏发电装机量。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1648.86万千瓦。
关键词七:BIPV
伴随着分布式光伏迎来新的一轮发展热潮,作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分支——BIPV也成为2021年市场关注的焦点。
BIPV即光伏建筑一体化,其最广为人知的是特斯拉屋顶。今年3月,隆基股份宣布收购森特股份27%股权,并展开战略合作的消息发酵后,BIPV在资本市场上刮起一阵旋风,包括秀强股份、芯能科技等纷纷加码BIPV,杭萧钢构、东南网架、龙元建设等竞相跨界进入BIPV。
与此同时,政策方面对鼓励BIPV发展也可谓不遗余力。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及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10月13日,住建部对外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其中要求“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
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鼓励BIPV发展的政策。据统计,目前广东、江苏、西安、北京等14个省市明确发布了BIPV相关补贴政策,补贴力度从0.3-0.4元/度,补助限额从100-300万元各有不同。
关键词八:光伏大基地
继出台鼓励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整县光伏试点政策后,以沙漠、戈壁、荒滩、矿区为重点的大型光伏基地也在2021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
6月21日,国务院提出发挥西部地区风、光、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和转化效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增强国家能源和重要资源保障能力。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能源保工作作出安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
12月11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再度强调了“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关键词九:光伏制氢
据光大证券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情境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利用光伏等绿电制成的“绿氢”,也在2021年获得了市场广泛的关注。
今年3月,隆基股份成立氢能公司,由创始人李振国亲自带队进入氢能领域,中国石化更是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锚定“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7月16日,国资委发言人彭华岗公开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也为光伏制氢的商业化应用带来更多可能。近日,国际光伏联盟助理总干事Philippe Malbranche在行业会议上指出,在光伏项目招标电价不断突破最低值的情况下,光伏制氢成本已经有望低至2美元/千克以下,甚至已经能够与化石燃料制氢的成本相媲美。
关键词十:N型电池
在不断追求效率与降本的光伏产业,技术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行业的洗牌。回望2020年,有关硅片尺寸之争是当年行业关注的焦点,进入2021年,电池环节技术路线的切换和转换效率的提升成为头部企业竞争的关键。
据统计,2021年PERC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1%,最高量产效率达到23.56%。随着P型PERC电池效率平均23%以上迫近其瓶颈,N型电池被视为最有望接替P型电池的下一代主流技术,主要分为TOPCON、HJT、IBC三条路线。
中信建投分析指出,三者之中,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且可基于现有庞大产能改造,头部企业将会持续探索,明年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元年。HJT电池参数性能最优、降本增效路径最为清晰,较大概率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