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清洁供热分会!
扫码关注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亮点解读
时间:2021-12-15 来源:imsia
分享到

四增两减 一提升 两保障 两强化

——《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亮点解读

 

近期,我省印发《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锚定“3060”双碳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重点对深入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两保障、两强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加快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山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规划》包含哪些内容?提出哪些目标?有哪些亮点?记者今天为您一一解读!

“五大目标”——
明确能源发展主攻方向

 

  总量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4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量控制在3.5亿吨左右。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5亿吨标准煤。电力装机总量达到1.9亿千瓦左右,力争达到2.1亿千瓦左右。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600亿千瓦时左右。
  结构目标。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省外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68:15:17优化到60:20:20。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
  效率目标。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
  生态目标。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
  民生目标。人均年生活用能达到500千克标准煤左右。

“四增两减”——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实施“四增两减”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省外来电做加法,突出煤炭、煤电做减法,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等为补充,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
  ——风电。以海上风电为主战场,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科学布局陆上风电,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
  ——光伏发电。坚持集散并举,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鼓励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盐光互补、生态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集中式电站。开展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成“百乡千村”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
  ——生物质能及其他。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到202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生物质能供暖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左右。
  实施核能积极有序开发利用行动。秉承“严慎细实”核安全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加快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到2025年,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左右。
  ——核电基地。围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按照“3+2”核电总体开发布局,积极推进海阳、荣成、招远三大核电厂址开发,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等项目。到2025年,核电在运装机规模达到570万千瓦。
  ——核能综合利用。依托沿海核电项目,加快核能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全面建成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实现海阳市450万平方米核能供热“全覆盖”,打造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积极推进海阳核电向烟台市区、青岛即墨等地跨区域供热。开工设计能力30万吨/日的海阳核能海水淡化、10万吨/日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海水淡化项目,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样板工程。探索核能制氢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核能小堆。结合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供暖需要,在济南、淄博、潍坊、烟台、滨州等地稳妥开展核能小堆选址,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实施天然气供应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到2025年,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400亿立方米以上。
  ——沿海LNG接收站。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沿海千万吨级LNG接卸基地。到2025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左右。
  ——天然气管道。加快输气干线、支线、联络线建设,构建“一网双环”输气格局。到2025年,天然气主干管网里程达到8500公里,力争达到1万公里以上;沿海LNG接收站全部实现管道外输。
  实施“外电入鲁”提质增效行动。坚持高效利用存量和高质发展增量相结合,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跨区域电力消纳基地,加快送端配套电源建设,持续提高省外来电规模。到2025年,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力争达到1700亿千瓦时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达到30%左右。
  ——提高既有通道利用水平。围绕提升既有直流通道送电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加快上海庙至临沂特高压直流通道千万千瓦级电源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扎鲁特换流站近区现役及核准在建煤电项目,优化调整配套电源结构,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到2025年,既有直流通道利用小时数提高到4500小时以上。
  ——有序推进新通道建设。加快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形成“三直三交”特高压受电格局,新增接纳省外来电能力800万千瓦;配套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实施煤炭煤电低质低效产能退出行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坚决”部署要求,严格利用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标准,依法依规退出煤炭煤电低质低效产能,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到2025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亿吨左右,煤电装机容量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
  ——煤炭去产能。综合考虑煤矿资源禀赋、开采条件、灾害威胁程度等因素,加快退出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长期亏损“三类”煤矿,坚决关闭产能30万吨/年煤矿,根据安全论证结果,对采深超千米冲击地压煤矿采取限产、停产、关闭等处置措施。
  ——煤电去产能。大力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合。

“一提升”——
提升能源创新驱动能力

 

  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加快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升级,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构建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能源智能化建设。推动“大云物智移”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发展,加强智能煤矿、智能管道、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煤炭、油气、电力等产业改造升级。
  ——煤矿智能化。围绕“减人、提效、保安”,全面推进煤矿“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建设。到2025年,全省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100人以下少人智能化矿井,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矿井,智能化开采产量达到90%以上。
  ——管道智能化。以提升智能感知、智能管控、智能预判水平为重点,加快推动油气管道智能化发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逐步推广应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实现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网智能化。以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继电保护、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10千伏线路智能终端覆盖率、地市级新一代配电主站覆盖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站光缆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能源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培育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氢能、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
  ——氢能。围绕创建“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健全完善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氢能体系,加快形成“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高地,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氢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
  ——储能。以市场化为导向,科学合理选择经济技术可行的路线,优先发展大容量、高效率、长时间储能设施。鼓励新建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支持建设运营共享储能设施,鼓励风电、光伏项目优先租赁共享储能设施。到2025年,建设450万千瓦左右的储能设施。
  ——综合智慧能源。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支撑,依托配电网、配气网、热力网等能源网络,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实现“电热冷气水”高效供应和能源梯级利用。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提高能源治理能力,建立完善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有效监管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深化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改革,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推动配售电业务全面放开,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加快油气市场化改革。按照“一张网、一平台”思路,搭建省级天然气运营管理平台,加快油气交易平台建设,打造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先导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天然气直供制度,减少供气层级,降低用气成本。
  ——深化能源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化获得电力等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能源营商环境。完善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强化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加强能源法治体系建设,修订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快能源领域标准制修订,完善能源标准体系。强化能源监管,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能源监管体系。

“两保障”——
能源稳定可靠供应和安全生产

 

  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省内能源生产,拓展省外(国外)资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稳定煤炭供应保障。优化省内开发布局,实施“退出东部、收缩中部、稳定西部、储备北部”煤炭开发战略;加强煤炭对外合作,到2025年,省外(国外)办矿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完善煤炭输送网络,提升“外煤入鲁”通道能力;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利用3至5年时间,全省煤炭储备能力确保达到5400万吨,力争达到6000万吨。
  强化电力供应保障。强化煤电托底保障,积极推动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变,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续建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上煤电项目;加强电力对外合作,深化“外电入鲁”送端省份能源战略合作,鼓励骨干能源企业“走出去”主导开发配套煤电一体化、风电、光伏等电源项目;完善电力输送网络,到2025年,各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基本不少于2座。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达到400万千瓦,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高负荷的2%以上。
  增强油气供应保障。推动油气增储稳产,“十四五”期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稳定在2100万吨、4亿立方米左右;加强油气对外合作,到2025年,新增管道气供应55亿立方米、渤中海气供应10亿立方米;完善原油输送网络,到2025年,原油管道里程达到6600公里,大型原油码头全部实现管道疏港,主要炼厂全部实现原油管道供应;补齐成品油网络短板,到2025年,“海陆通达”的成品油输送网络基本形成,成品油管道里程达到3500公里,主要炼厂全部实现管道外输;增强油气储备能力,到2025年,计入我省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15.5亿立方米,油气管道里程达2万公里。
  加强煤炭生产、油气管道保护、电力运行等重点领域管控,全面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提高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加快构建牢固健全的能源安全管控体系。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制定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意见,建立完善安全许可准入、警示教育、专家查隐患、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常态化驻点检查和驻矿监管等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安全教育培训;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管理,深化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深入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
  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健全管道保护制度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油气管道保护“一法一条例”,规范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行政执法工作;健全管道巡护体系,制定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警示标识等巡护技术标准,加强管道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依规履行管道保护监管职责;健全管道保护监控体系,完善省油气管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加快高后果区管道保护视频动态监控建设,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管道保护视频监控基本实现全覆盖。
  加强电力安全运行。加强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健全设备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电网黑启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化电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发挥分布式能源支撑保障作用;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大面积停电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

“两强化”——
能源节约绿色生产和惠民服务

 

  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所有新上“两高”项目必须落实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推行能源绿色生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山东“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坚决”的决策部署,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坚持“节约能源是第一能源”理念,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动工业、城镇、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促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强城镇领域节能,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加强公共机构领域节能。
  推进能源绿色生产。统筹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实施煤炭、油气绿色开发,电力绿色生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能源绿色高效开发。推进煤炭绿色开发,推进油气绿色开发,推进电力绿色生产。
  持续推进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用能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加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坚持严控增量、治理存量相结合,综合采用农业复垦、生态治理、产业治理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推进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到2025年,新增治理面积30万亩,已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未稳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达到30%。
  提升电网服务水平。实施城市核心区高可靠供电保障工程、新型城镇化供电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简化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电需求。结合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布局,加强配套电网建设,实现无差别接入并网。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4%,户均故障停电时间缩短30%以上;济南、青岛建成国际领先的城市配电网,中心城区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住宅和办公场所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换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换电为补充的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到2025年,建成公共领域充换电站8000座、充电桩15万个,各市中心城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公共充换电网络基本形成。
  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广电气化大棚、畜牧水产电气化养殖、电采暖等电气化应用。推进燃气下乡,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林牧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加快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清洁取暖等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供暖(供冷)、太阳能供暖项目。推广光伏与畜禽渔业养殖、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

 

查看对应政策文件:《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稿件声明】:
文章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仅为传播信息,不意味着赞同文中的观点或证实文中的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本网站标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CCMSA清洁供热分会。

CopyRight 2022 清洁供热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2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