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有序用电后仍存在电力缺口,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将按照《辽宁省2021年度电网事故拉闸序位表》(辽工信电力毅171号)对辽宁地区14个市实施事故拉闸限电。
黑龙江实行限电,拒不执行将被追责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有序用电工作的紧急通知》称,近期,受全国电煤供应紧张,机组发电出力受限影响,多个省(区、市)先后执行有序用电。9月10日,我省与辽宁、吉林及蒙东地区同时启动有序用电,各地在落实有序用电过程中, 由于部分用电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有序用电方案,造成我省9月23日紧急拉闸限电。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避免造成东北电网及我省大面积停电,经报请省政府同意,为严肃电网高度纪律,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电网安全,严格落实有序用电方案,现就做好有序用电做出明确要求。
负责组检查、督促用电企业严格执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执行到位。对执行不力,擅自超限额用电的企业,要责令其整改,对因不执行有序用电措施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追责问责。对执行方案不力、擅自超限额用电的电力用户情节严重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国家规定停止供电。配售电公司和参加市场化售电的企业须履行有序用电义务,按规定实施有序用电措施,对拒不执行有序用电的市场主体将取消其市场交易主体资格。
今年,由于一些重点用能企业无序用能、违规用能,各地区节能措施呈严峻态势。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有9个省/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的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对这些区域,今年将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尤其着重于能耗降低目标。
部分省/区限电措施
青海| 发布限电预警,限电范围继续扩大。宁夏| 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云南| 已开展两轮限电,后续将持w续加码。广西| 要求工商企业有序用电,主动错峰避峰用电。四川| 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湖南| 执行迎峰度夏有序用电。河南| 部分加工企业限电三周以上。重庆| 部分工厂8月初限电停产。浙江| 浙江高能耗企业全部限电停产内蒙古| 严格控制企业限电时间,电价上浮不超过10%。陕西| 新建“两高项目”禁止投产 9月份限产50%贵州| 要求用电高峰期企业错、避峰生产
因电力供应紧张,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在内的10多个省份陆续发布“限电停产”通知。“双控”带给企业的限电政策,加之疫情的卷土重来对企业的生产链和地方、国家的经济都会产生沉重的打击。 但一味地暂停生产,拉闸限电并不是长久之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降低增长速度。事实上,“双控”目标对应的,是更高质量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耗能企业在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选择使用清洁能源,直接利用企业厂房屋面生产的绿色电力。企业厂房屋面分布式光伏是目前最直接、最便利的清洁能源利用形式,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清洁的光伏电力,还能够通过上网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随着国家对能耗降低力度的重视,政策标准会逐年严苛。今年,政府已经发布了包含火电、水泥、化工、电解铝和航空等行业在内的国家控排范围;未来控排行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碳排放配额也将进一步收紧,而使用光伏电力将有效降低控排企业的碳排水平。
企业可以利用闲置的厂房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也享受一定的经济回报。
分布式光伏主要有以下四点优势
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放宽企业用能限制
闲置的大面积屋顶是企业的第二道绿色生产线。如果在这些屋顶上都被第三方投资,安装上光伏电站,企业不必出任何费用,即可享受15%左右的用能降本。使用分布式光伏电力的企业,政府会额外供给电网电力,用能限制将被放宽一倍!
节省峰值电费,余电上网销售
对于高耗能的生产性企业,安装光伏电站可以节省很多的电费支出,甚至还能盈利。对于分厘必争的生产性企业来说,光伏发电的收益率相比很多传统生产企业高,例如广东地区企业用电价一般在0.8元/度,企业自发自用一度电就节省了0.8元,用不完的余电可以0.45元/度转卖给电网。这样光伏发电不仅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用电问题,额外的发电量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促进节能减排,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每个地方政府都会给生产性企业下达节能减排指标,部分高耗能企业无法完成,要接受高额的罚款。安装光伏电站可以在没有地域限制的基础上,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隔热防寒,增加环境舒适性
很多的生产性企业都是彩钢瓦屋顶,到了炎夏就需要高额的降温成本。光伏板具有隔热的功能,在屋顶上铺上光伏组件后,可以有效地降低楼下厂房的温度,同时也保障厂房内工人工作的舒适性,生产设备的平稳运行,间接降低了企业的降温成本。
国家采取能耗“双控”,不仅仅是鼓励使用绿色电力,更重要的是: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倒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引导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