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装备制造、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等。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分布范围广、带动效应强,不仅涉及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而且与新材料、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新能源产业是安徽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加速崛起的产业脊梁。安徽省具备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条件和市场空间,目前正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和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安徽省已拥有赛维LDK、三安光电、海润光伏、阳光电源、颐和新能源、聚能新能源、普乐新能源、铜陵天奇、长航风电、方圆支承、金鼎锅炉、精大仪表、国轩高科等一批优势企业,在光伏组件、兆瓦级风机、逆变器、生物质锅炉、动力电池、核级仪表等研发和制造方面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合肥、芜湖、蚌埠、滁州、安庆、池州等新能源产业集中区,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也将新能源产业园作为发展重点,预计“十二五”每年可实现产值千亿元以上。
风电开发方面,年内国电龙源来安风电场10万千瓦首批机组建成投产,实现了安徽省风力发电零的突破。预计明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可达50万千瓦。根据初步估算的风能资源情况,估计全省“十二五”风电开发潜力可达300万千瓦以上。
太阳能利用方面,建成蚌投首座兆瓦级(2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太阳能电站;同时,安徽省合肥高新区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25.9兆瓦、一期14.6兆瓦)、海润光伏、安徽超群、黄山善孚、铜陵中海阳等一批用户侧光伏电站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约32兆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有望翻番。
生物质能发电方面,国能生物质发电集团、凯迪电力、光大国际等国内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在我省建成生物质电厂7个,总装机容量16.3万千瓦,目前总体运行状况良好;核准、在建生物质电厂13个,总装机容量32.7万千瓦。芜湖绿洲环保垃圾焚烧电厂已运行十多年,累计处理垃圾近5000吨;安庆、合肥垃圾焚烧电厂的建设将有力促进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改善城市生态。山鹰纸业、合肥新冠、宿州优能、安特酒厂等一批污泥和沼气发电项目的建设,将有力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生物质燃料开发方面,目前丰原生化依托自主技术,产能迅速扩大,燃料乙醇达到60万吨/年,非粮燃料乙醇达到0.5万吨/年;淮北中润、安徽易能、安徽舜杰等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完成中试,即将大规模产业化,预计到2015年,产量可达4万吨/年;此外,合肥天焱、安徽晔城在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应用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2010年我省地热能应用面积达到620万㎡,其中合肥科学家园20万㎡和南屏家园6万㎡大面积试点示范工程运行良好,为进一步推广地源热利用创造了经验。预计到2015年全省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可达2800万㎡。
绿色能源县建设方面,霍山、青阳、休宁、肥东以及潜山5县可再生能源年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5万吨标准煤以上或户均1吨标准煤以上,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组织实施第二批示范县、示范村建设。示范建设将重点发展小水电、风电、沼气及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液体燃料、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方面,合肥、铜陵、芜湖、黄山等城市入选,将极大地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地源水源热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为节能环保和新兴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核能方面,借助国家打造“东中部核电带”机遇,安徽省核电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中广核芜湖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已被国家纳入“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池州、安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