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太阳能行业国际交流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
时间:2018-02-27 来源:imsia
分享到

研究所简介 

1956年,交通大学创建全国最早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60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所在科研成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研究所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研究所教师中1人获国际制冷J&E Hall 金牌,2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资助,2人获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励。 

研究所培养了以孙晓峰、童小川、张旭豪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优博提名,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大赛5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1996年联合上海市制冷学会、上海市冷协设立了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会,目前已奖励了200余名全国制冷优秀人才。2009年开创“交大冷暖”文化系列活动,2016年创立“交大冷暖”学术沙龙。 

研究所与国际一流大学、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并承担了上海航天、中海油等著名企业集团的重大课题。 

重要事件 

1956年,交通大学创建全国最早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 年,举办上海国际低温工程大会。 

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联合创办夏安世教育基金会 

1999年,创办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2002年,被评为全国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国际低温与制冷系列大会 

2010年,“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1年,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3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14年,“吸附式制冷的吸附机理、循环构建及热设计理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4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主要研究方向: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拥有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低温技术与测试应用服务平台。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制冷空调系统的高效能源利用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优化与数字化设计 

低温系统和低温传热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 

人工环境控制与检测技术 在研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研究所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部委级科技攻关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任务。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传热传质与高效热力系统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基于干燥剂除湿和蒸发制冷耦合的高效热泵循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太阳能氨水再吸收多重回热式热泵循环机理与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力特性及集成优化研究 

华为-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计划 华为产品热设计创新系列项目 

人才培养:(以照片的形式展现)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博提名; 

教育部节能减排大赛; 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 

“交大冷暖”文化系列活动; 

杰出校友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及双硕士合作项目 

与美国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大学均有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合作。 

合作企业  

研究所还建立了与大金、开利、迪士尼、华为、格力、力诺、住友等的长期研发合作,并承担了上海航天、中海油等著名企业集团的重大课题。

【稿件声明】:
凡来源为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的稿件,版权均归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CopyRight 2018 太阳能行业国际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7491号-1